一、概述
血栓性静脉炎是各种原因所致的静脉壁的炎症反应,同时伴有静脉血栓形成。发生于浅静脉者,称为血栓性浅静脉炎,多见于四肢浅静脉和胸腹壁浅静脉;发生于深静脉者,称为血栓性深静脉炎,多见下肢、盆腔内静脉、上腔或下腔静脉。
临床病变特点是先有静脉损伤,后有血栓。常见原因为静脉注射。本病的临床特点是体表静脉肿胀灼热,红硬压痛,可触及痛性硬索状物,或出现肢体肿胀增粗,相当于中医“脉痹”、“恶脉”等范畴。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中医外科学》(1997年版)将浅静脉炎称之为“青蛇毒”,深静脉炎称之为“股肿”。病因多为肢体外伤、感染、静脉输液、输药等致脉络滞塞不通。病机关键为瘀阻脉络,水津外溢,湿热蕴结。病位在血脉。
二、辨证论治
1.气滞血瘀
主症:髂股静脉病变时,整个下肢肿胀疼痛,皮色苍白或发绀,扪之灼热,腿胯部疼痛固定不移,发热,舌暗或有瘀斑,脉数。小腿深静脉病变时,腓肠肌胀痛、触痛,胫踝肿胀,行走困难,可伴低热,苔白或腻,脉数。
治法:理气活血,清热利湿。
例方:通络活血方合抵当汤加减。
用药:生地黄10g,川芎10g,桃仁、红花各12g,白芍10g,延胡索10g,王不留行18g,全蝎10g,乌蛇10g,冲三七粉3g。
加减:热甚加白花蛇舌草、虎杖。
2.气虚血瘀
主症:患肢肿胀久不消退,按之不硬而无明显凹陷,沉重麻木,皮肤发凉,颜色苍白,青筋显露,倦怠乏力。舌淡而有齿痕、瘀斑,苔薄白,脉沉而涩。
治法:益气活血,通阳利水。
例方:补阳还五汤加减。
用药:炙黄芪20g,炙甘草5g,人参10g,白术10g,当归10g,陈皮6g,升麻3g,柴胡3g。
加减:可加络石藤、川牛膝。
三、单验方
1.丹参注射液穴位注射 取穴足三里、三阴交,取丹参注射液2~4ml,每次1穴,每天1次,各穴位轮流应用,30次为1个疗程。
2.金黄散 用米醋调成糊状外敷,每日1次。
四、中成药
1.三妙丸
组成:苍术、黄柏、牛膝。
主治:燥湿清热。药理研究表明,本方的单味药分别具有抑菌、抗炎、镇痛、镇静等作用。
用法:共末制丸,每服6~9g,每日2次。
规格:丸剂,每丸6g。
2.玉露散
组成:芙蓉叶。
主治:凉血、清热、退肿。用于疮疡阳证。
用法:适量药末,麻油或金银花露调敷。
规格:膏剂。
3.脉络宁注射液
组成:玄参、石斛、牛膝、金银花、党参等。
主治:养阴清热,培补肝肾,活血,化瘀。用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脑血栓、下肢深静脉血栓。药理研究有改善微循环、抗血栓形成、降低血压、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用法:每日10~20ml,静脉滴注。
规格:注射液,每支10ml。
五、西医治疗
1.血栓性浅静脉炎,患肢休息,局部热敷。
2.疼痛明显者,可服吲哚美辛25mg,口服,每日2~3次或阿司匹林0.3 g,口服,每日3次。
3.血栓性深静脉炎者,可酌用溶栓疗法(尿激酶每日8万U,右旋糖酐-40 500ml,静滴)、抗凝疗法(肝素2 500~5 000U,肌注,每8~12h 1次,维持凝血时间15~20min水平)、祛聚疗法(右旋糖酐-40每日500ml,静滴;肠溶阿司匹林每日0.3~0.6g,口服)等。
4.手术取栓治疗。
(魏晓健 王维玉 贾秀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