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皮肤血管瘤

皮肤血管瘤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肤血管瘤是因体表血管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一种体表肿瘤。多发于婴儿或儿童。可归属于中医“血瘤”范畴。病位在皮肤血脉,与心、肝、肾关系密切。由于本病内治疗效缓慢,故应积极采取外治疗法。1.九香虫治疗皮肤血管瘤 捕捉九香虫若干只,盛于纸盒或瓶中备用。视血管瘤大小,涂布均匀为度,每天3或4次,连用数日可愈。应争取手术治疗,术前做X线血管造影检查,详细了解血管瘤范围,设计好手术方案。

一、概述

皮肤血管瘤是因体表血管扩张、纵横丛集而形成的一种体表肿瘤。按其结构可分为三类: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蕈状血管瘤。多发于婴儿或儿童。

本病特点是病变局部色泽鲜红或暗紫,或局限性柔软肿块,边界不清,触之如海绵状。可归属于中医“血瘤”范畴。病因多为心火妄动或郁怒伤肝。病机关键为火逼血入络,血热妄行,离络溢肤而成。病位在皮肤血脉,与心、肝、肾关系密切。

二、辨证论治

本病的病机关键为血中有火。其病因有肝经怒火、肾中伏火,但主要是心火妄动所致,故治疗以清火凉血、散瘀消肿为原则。由于本病内治疗效缓慢,故应积极采取外治疗法。

1.心肝火旺

主症:瘤色较鲜红的血管瘤,舌红脉数。

治法:凉血活血,滋阴抑火,软坚散结。

例方:黄连二母丸加减。

用药:夏枯草15g,丹参20g,黄芩12g,知母10g,当归10g,乳香、没药各6g,黄连3g,贝母15g,穿山甲10g(代),莪术10g,水煎服。

2.瘀热互结

主症:颜色紫暗的血管瘤,舌暗红,有瘀点,脉弦涩。

治法:活血散瘀,泻热消肿。

例方:活血散瘀汤。

用药:赤芍、桃仁、川芎、当归各9g,大黄6g,槟榔6g,牡丹皮、瓜蒌子各12g,枳壳3g。

上两方均可据病情加减,如肝经怒火者加龙胆,肾经伏火者加知母、黄柏。

三、单验方

1.九香虫治疗皮肤血管瘤 捕捉九香虫若干只,盛于纸盒或瓶中备用。用时以两把镊子,一把夹住虫的前半部,另一把夹住虫体的后半部,挤出其腹腔内容物。涂在血管瘤上。视血管瘤大小,涂布均匀为度,每天3或4次,连用数日可愈。

2.血管瘤擦剂 番红花、血竭、三七、水蛭各15g,桃仁、当归尾、三棱、莪术各20g.混合焙干共研细末,取白米醋500ml浸泡密封,1个月后启封,摇匀外涂患处,每天3或4次。

四、中成药

1.芩连二母丸

组成:黄芩、黄连、知母、贝母、当归、白芍、羚羊角(代)、生地黄、熟地黄、蒲黄、地骨皮、川芎各30g,生甘草4.5g。

主治:抑火滋阴,养血凉血,安敛心神,调和血脉。用于血管瘤。

用法:共为细末,侧柏叶煎汤,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次70丸,灯心草煎汤送服。

规格:丸剂。

2.消痔灵注射液

组成:五倍子、白矾。

主治:消赘去肿,收敛固脱。药理研究表明:消痔灵注射液能使注射区产生较强纤维化,甚则能使血管收缩和闭塞,从而达到止血效果。

用法:每支10ml,加等量1%普鲁卡因稀释后局部注射。

规格:注射液,每支10ml。

3.五妙水仙膏

组成:五倍子、石碱、生石灰等。

主治:消炎解毒,祛腐生新,收敛杀菌。

用法:制成软膏剂,外涂患处。

规格:膏剂。

4.消瘤二反膏

组成:甘草、大戟、芫花、甘遂。

主治:化痰散结。

用法:共末,适量醋或姜汁调敷。

规格:膏剂。

五、西医治疗

应争取手术治疗,术前做X线血管造影检查,详细了解血管瘤范围,设计好手术方案。必须充分作好准备,包括准备术中大量输血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