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三叉神经痛是三叉神经一支或多支分布区内的阵发性剧烈疼痛,疼痛发作时可伴有同侧面肌痉挛以及皮肤潮红,眼结膜充血,流泪或流涎,所以又称痛性抽搐。
临床上有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前者又称特发性三叉神经痛,多由于三叉神经受压或局部软组织粘连所致;继发性三叉神经痛主要由脑桥小脑角肿瘤、半月神经节肿瘤、血管畸形压迫所致。
根据本病的发作时表现,属于中医的“脑风”或“偏头风”。中医认为,外感风寒湿热之邪,阻遏经络;或情志内伤,肝阳上亢,郁而化火;或肾精亏虚,阴虚火旺;或脾虚湿阻气滞血瘀所致。
二、辨证论治
1.肝胆风热
主症:发作性剧痛,痛如火燎,不敢说话。舌边尖红,脉弦劲有力。
治法:平肝清热,疏风止痛。
例方:平肝清热汤。
用药:生石决明30g,蒺藜15g,龙胆6g,炒栀子10g,当归10g,川芎10g,防风8g,羌活8g,白芷20g,细辛5g,菊花10g,生石膏20g。
加减:痛甚加乳香、没药、延胡索、全蝎、僵蚕。
2.风寒入脑
主症:三叉神经痛见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温散风寒,祛邪止痛。
例方:川芎茶调散加减。
用药:川芎10g,防风5g,当归15g,白芷20g,细辛3g,荜茇10g,皂角6g,丁香6g。
加减:酌情加桂枝、附子。
3.阴虚阳亢
主症:面部胀痛,面肌或作抽搐,或麻木不仁,郁怒加重,头晕目眩,心烦面部烘热,多梦,腰膝酸软,耳中蝉鸣,咽干目赤,舌质红少苔,脉弦细而数。
治法:滋补肝肾,熄风通络。
例方:天麻钩藤饮加减。
用药:天麻9g,钩藤10g,石决明20g,栀子9g,山茱萸15g,白芍30g,川楝子5g,杜仲15g,益母草15g,桑寄生10g,夜交藤20g,茯苓10g,川芎15g,牡丹皮12g,水煎服,每日1剂。
加减:肾虚有热加黄柏、知母;耳鸣加石菖蒲、磁石。
4.瘀血阻络
主症:面颊疼痛,阵阵发作,痛如刀割、锥刺,兼有胀痛感,故痛时皱眉,咂嘴,每用手搓揉痛侧面部。病程缠绵,疼痛愈发愈重,发作频繁,迁延日久,久治不愈,日轻夜重,面色晦滞,舌质紫暗,瘀点,脉弦涩或细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例方:通窍活血汤加减。
用药:赤芍12g,川芎18g,桃仁12g,红花10 g,丹参12g,地龙12g,生姜5片,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
加减:无麝香可加白芷30~50g。
三、单验方
1.寻骨风 寻骨风500g浸于50度高粱白酒2 500ml,密封,1周后即可饮用。每日早晚各服20ml,并用药棉蘸药酒外敷下关穴。
2.桑椹子 取桑椹子150g,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用10~20d。
3.牛蒡子 牛蒡子20~30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用10~20d。
4.僵蚕或地龙 僵蚕10g,地龙15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用。连用7~15d。僵蚕或地龙研为细末,每次服用1.5g。
5.七叶莲 七叶莲30~50g,水煎服,每日1剂。
四、中成药
1.野木瓜
组成:野木瓜。
主治:缓急止痛,用于三叉神经痛。
用法:4ml肌内注射,每天2~3次。片剂每次3片,每天4次。
规格:注射液,2ml/支;片剂,0.3g/片。
2.独一味
组成:独一味。
主治:止血、止痛、活血三重功效。用于多种外科手术后的刀口疼痛、出血,外伤骨折,筋骨扭伤,风湿痹痛以及崩漏、痛经、牙龈肿痛、出血等。
用法:每次3粒,每日3次。
规格:片剂,0.3g/片。
3.强力天麻杜仲胶囊
组成:天麻、杜仲(盐制)、草乌(制)、附子(制)、羌活、独活、藁本、当归等组成。
主治:散风活血、舒筋止痛。用于中风引起的筋脉掣痛、肢体麻木、行走不便、腰腿酸痛、头痛头晕等。
用法:4~6粒,每日3次。
规格:片剂,0.3g/片。
4.龙胆泻肝丸
组成:龙胆、柴胡、黄芩、栀子、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地黄、炙甘草。
主治:肝胆湿热证三叉神经痛。
用法:每次6~9g,每日3次。
规格:丸剂,每丸6~9g。
五、西医治疗
1.药物治疗
(1)卡马西平:0.1g,每日2次。逐渐增加。
(2)苯妥英钠:0.1g,每日3次。无效增大剂量。
(3)氯硝西泮:上述药物无效可用4~6mg/d,口服。
2.神经阻滞疗法:适用于药物治疗无效或有副作用难以承受;拒绝手术或不适宜手术治疗者。可用无水酒精或甘油注入三叉神经分支或半月神经节内。
3.半月神经节射频热凝治疗。
4.伽玛刀治疗。
5.手术治疗适用于药物和神经阻滞治疗无效者。
(王兴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