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男性,26岁,感心慌、乏力;腰痛和尿频、尿急。检查腹软,肝脾未触及,无压痛、反跳痛和肾区叩击痛。B超示肝左外叶异常光团,考虑为肝血管瘤,不排外其他,建议做CT检查。AFP检查示正常,SPECT病灶浓密。CT检查见图1-11。
图1-11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
a.平扫;b.动脉期;c.门脉期和平衡期;d.增强扫描的MPR图像,CTA的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和CTA的容积重建(VR)图像
【影像所见】 肝脏大小形态和轮廓未见异常,平扫见肝左叶外上段约3.5cm×5cm大小类圆形低密度影,边缘欠清,其内可见更低密度影,增强多期扫描动脉期见病灶呈均匀高密度,内有无强化低密度瘢痕组织,呈放射状。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密度下降。增强扫描病灶边缘清楚。CTA见病灶有增粗弯曲的供血动脉。肝门区结构清楚。脾胰及两肾未见异常,上腹部及腹主动脉周围无肿大淋巴结。
【网站会员发言】
我在几年前也碰到过此类病人,一般情况良好,首先是B超发现,然后在外院做CT诊断为肝癌,半年后来院复查,一直用民间中药做肝癌治疗,病人自我感觉良好,病情无明显进展,无恶变质,CT检查发现病灶位于肝右叶,较上述病例的病灶范围大,分界清楚,中央见不规则低密度区,明显强化,与外院原来CT比较,病灶无明显改变,诊断局灶性结节增生,随访病人情况稳定。此病例也应该考虑局灶性结节增生。 (wanbo2004)
从动脉期看像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不知有无静脉期和延迟期?中央瘢痕有无强化?从补充的图片看静脉期和平衡期病灶密度下降,中央瘢痕无强化,还是考虑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此例CT表现应该算比较典型的。 (听 雪)
【最后诊断】 手术病理结果: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
【点评】 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FNH)的病因目前尚未了解清楚,先天性血管畸形或血管损伤可能是肝细胞增生的潜在机制。体内或体外的雌激素对病灶生长有一定作用。FNH是多血供实质性肿块,出血和坏死少见。
1.FNH影像学病理基础与CT影像学对照
(1)FNH的血流动力学特征与CT增强特点。
①FNH的血流动力学特征:FNH有一条或多条供血动脉由病灶中心向周围辐射状分布。血管造影时,大的FNH 57%~90%可显示离心性血供;血液引流途径:Fukukura等报道用胶凝剂注射到尸体的肝动脉和门静脉内,证实FNH的血液引流途径有两条:血液直接引流到病灶周围肝组织的中心静脉或肝静脉;FNH内血窦直接引流到周围肝窦。
②FNH增强特征:FNH多层螺旋CT三期增强扫描,典型的表现为动脉期快速显著增强、门静脉后期及延迟扫描对比剂迅速退出呈等密度,这种强化特征是由于FNH有丰富粗大的供血动脉以及扩大的引流静脉和血窦所致;多层螺旋CT三维图像后处理,动脉期MPR上表现肿块多条血管影像呈“车辐状”,这是由于供血动脉由病灶中心向周围分布造成的;门静脉晚期和延迟期显示肿块周边增粗的血管影像,表现病灶异常增粗的供血肝动脉,这与肿块周围扩大的血管、血窦以及增粗的供血动脉有关。
(2)瘢痕的病理基础与CT影像学表现:FNH由肝细胞、胆管、Kapffer(细胞)、血管组成。病灶中心有星状瘢痕及辐射状纤维分隔,瘢痕内有厚壁供血动脉。FNH镜下可见纤维分隔和增生的肝细胞区,在FNH中心缺乏正常的中央静脉和门静脉。
瘢痕是FNH另一个重要影像学表现,尤其是延迟扫描瘢痕强化为其特征。瘢痕在平扫时呈低密度,增强扫描动脉期,瘢痕内可显示供血动脉,在肝门静脉期和延迟扫描时可见瘢痕逐渐强化呈等或高密度。中心瘢痕不强化可能与瘢痕中增生血管腔的闭塞有关。从我们一组FNH病例病理影像对照观察,所有病例的病理切片都能看到纤维瘢痕组织,但CT上并非完全出现瘢痕影像,笔者认为:CT上瘢痕的出现与病灶的大小有关,CT上未能显示出瘢痕,推测可能因为瘢痕病灶小由容积效应所致,应该提倡对小病灶进行多层螺旋CT薄层(1mm)扫描。
2.鉴别诊断
(1)肝细胞肝癌(HCC):HCC与FNH均为富血供肿块,常易误诊。①增强扫描特征:HCC为“快进快出”,即动脉期强化,门脉期和延迟期多迅速降低为低密度;而FNH为“快进稍慢出”,即动脉期强化明显,门脉期和延迟期为等密度。从强化的程度对比,HCC在动脉期强化不如FNH明显和均匀一致;而FNH则在动脉期快速和显著强化。②从病灶中心密度看,HCC可因病灶中央坏死,强化后呈明显低密度,CT值多数是液性密度,虽然不规则但不呈“车辐状”或“星状”,延迟扫描不强化;而FNH中间瘢痕呈“车辐状”或“星状”,其CT值是实质性的往往>30HU,延迟期强化是其特征。③若少数病例影像鉴别困难时,结合临床有无乙型肝炎、肝硬化或体重下降等病史,以及AFP检查,有鉴别意义。
(2)肝血管瘤:典型肝血管瘤强化特点是“慢进慢出”,强化从边缘开始,随着延迟强化向中央扩散,与FNH有明显区别,较小的血管瘤可表现为动脉期均匀强化,一直延续到延迟期,与FNH难以鉴别,MRI有助于两者的鉴别诊断。
(3)肝腺瘤:比FNH更为少见,好发于育龄期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者,亦为富血供病变,但无肿块内中央瘢痕在延迟期强化的特征。因肝腺瘤有出血和恶变倾向,肿块内有出血者,结合临床病史可提示诊断,放射性核素扫描有助于两者的鉴别。
【启迪】 ①多期CT增强扫描技术是评价FNH理想的影像学方法,多层螺旋CT快速扫描克服了普通CT和单排螺旋CT扫描速度慢的缺陷,真正意义上实现多期CT增强扫描并进行动态观察;多层螺旋CT的图像后处理技术MPR有助于病变及瘢痕的显示,而显示病灶异常增粗的供血肝动脉则以VR为佳。②单层螺旋CT虽然速度不如多层螺旋CT,但是只要注意抓动脉期和肝脏实质期两个关键的期相,适当延时3~5min扫描,还是能够观察FNH的大体密度变化,如果能够用2~3mm薄层扫描,有利于FNH瘢痕的检出。
病例来源: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 雷剑 提供
网站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news_view.asp?id=560&view_id=560
(雷 剑 翁志蓬 张甲杰)
参考文献
1雷 剑,蒋海清,田云生.多层螺旋CT在肝脏局灶结节性增生诊断中的应用.上海医学影像,2006,(15)3:202—20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