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脏结核肉芽肿

肝脏结核肉芽肿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多次B超提示肝脏“占位”——肝脏结核肉芽肿形成。最后我们发现X线胸片有结核病灶,肝脏穿刺为结核性肉芽肿,得以诊断。粟粒型肝结核表现为肝大,肝内多发的粟粒状低密度灶。结节型肝结核的CT表现为肝内结节状低密度或混合密度影。病理学上,这种肝结核是由成簇的小肉芽肿聚合而成为一大的凝块状结节,周边或中心可干酪坏死。

【临床资料】 反复低热、乏力、食欲下降,上腹部胀痛8个月。既往咯过一次血。山区农民,1年前在广东工厂打工。体检:人体消瘦、慢性病容,肝区叩击痛(),肝脏肋下3cm,质中,无黄疸。实验室:白细胞12.2×109/L,中性0.56,淋巴0.42,嗜酸性粒细胞0.02。多次B超提示肝脏“占位”。

临床诊断:肝脏占位性病变、心包积液、胸膜积液。CT检查见图1-14。

图1-14 肝脏结核肉芽肿

a.平扫;b.动脉期;c.门脉期;d.平衡期

【影像所见】 肝脏平扫加三期增强扫描,显示肝脏右后叶类圆形低密度影,中心更低密度,呈“靶”征;病变区CT值:动脉期31.2HU;门脉期35HU,平衡期46.7HU,中心低密度区15.4HU。

【网站会员发言】

这个病例我认为用肝结核能解释所有的影像学表现及临床表现。反复低热、乏力、食欲下降,上腹部胀痛8个月,人体消瘦、慢性病容,白细胞12.2×109/L,中性0.56,淋巴0.42,嗜酸细胞0.02——结核常见症状及体征。既往:咯过一次血——肺结核常见并发症。多次B超提示肝脏“占位”——肝脏结核肉芽肿形成。CT所见:①多浆膜腔积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为结核性渗出。②肝脏右叶占位性病变为结核肉芽肿形成——肝内占位呈规整的圆形,边缘清楚,中心有更低密度区,呈牛眼样表现。增强扫描病灶强化轻微,表示该病变血供很少,参考病灶强化后的密度变化:动脉期31.2HU;门脉期35HU,平衡期46.7HU,中心低密度区15.4HU,慢性肉芽纤维组织病变有轻度缓慢强化特点,中心低密度区为干酪样坏死(凝固性坏死)。③胸廓前后径较小为结核性慢性胸膜炎所致。④心脏改变为肺心病所致。⑤脾大。我认为用结核以外的病变解释都有很牵强的地方。建议胸部平片,并做结核菌素定量试验(PPD),查血沉。如果都支持的话,应该规范抗结核治疗并随访。那么病人也就少挨一刀了。 (影子天使)

这个病例有以下特点:①血象。嗜酸性增高,一般提示过敏或寄生虫感染。白细胞增高,而中性不高,提示病灶已慢性经过,或非一般细菌感染,结核感染,常常中性不高。②人体消瘦、慢性病容,提示慢性经过。临床肝脾大+腹涨+低热,也可为寄生虫表现。③咯血一次,提示为结核、肿瘤、支气管扩张、寄生虫。④两侧胸腔少量积液,心包积液、腹腔积液,提示病变为全身性的;⑤肝脏的影像表现提示为肉芽性病灶,内环厚而均匀,尽管强化不明显。综上所述:我考虑结核为第一诊断,寄生虫仍然要考虑。 (吕军浩)

【最后诊断】 穿刺病理诊断:肝脏结核性肉芽肿。

【临床治疗转归】 抗结核治疗,病情明显好转,当地复查胸腹水消失了,食欲增加,体重增加,还在继续抗结核治疗。

【点评】 诊断思路是:①首先从影像上分析这个病例肝内占位呈规整的圆形,边缘清楚,中心有更低密度区虽然呈牛眼样表现,但增强扫描病灶强化轻微(几乎不强化),表示该病变血供很少,不支持肿瘤,而提示慢性肉芽肿,中心低密度区考虑坏死。②到底是结核性还是非特异型炎性肉芽肿呢?结合临床表现:反复低热、乏力、食欲下降,上腹部胀痛8个月,人体消瘦、慢性病容,既往咯血一次(可能有肺结核);影像上多浆膜腔积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无急性感染症状,无高热,更符合结核。最后我们发现X线胸片有结核病灶,肝脏穿刺为结核性肉芽肿,得以诊断。

许多山区农民第一次外出打工,都感染了结核病,可能与这批年龄(17~30岁)没有系统进行卡介苗接种,以及打工居住人多,空气浑浊,劳累抵抗力下降有关。

复习文献:肝结核临床少见,但实际上结核病累及肝脏者并非少见,有病理学报道,对死于急性粟粒型结核的患者尸解,肝受累者达80%~100%。病理形态学上,肝结核可分为以下三型:①粟粒型肝结核;②结节型肝结核;③结核性胆管炎。以前者多见,后者则属罕见类型。肝结核的CT表现,多数报道为非特异性的。粟粒型肝结核表现为肝大,肝内多发的粟粒状低密度灶。也可仅表现为肝大伴密度减低,这时常常意味着病灶多发而微小,CT不能分辨,增强扫描无明显强化。结节型肝结核的CT表现为肝内结节状低密度或混合密度影。增强扫描可见轻至中度的边缘强化。低密度结节,可单发或多发,也可与粟粒型肝结核并存。这种低密度结节型肝结核须与肝脓肿和肝棘球蚴病鉴别。Levine等认为肝脓肿常有成簇征(cluster sign)或集合征(aggregate sign),这些多个小脓肿趋于形成单一的大脓腔,结核性肝脓肿无此表现。此外,化脓性脓肿的边缘强化更明显。肝棘球蚴病不易与肝结核区别,病史在鉴别诊断中尤为重要。混合密度性结节型肝结核,病史一般较长,CT表现为类圆形,直径2~5cm大小的结节状病灶,中心高或等密度,既可呈软组织状,也可为钙化,尤其是“粉末状”钙化。高密度中心的周围为低密度,边缘有一厚度均匀的薄环,增强扫描此环可轻度强化。笔者尚未见到其他肝病变有类似表现的报道。Maglinte等复习了142例组织学证实为肝胆结核的腹部平片,并与肝结节病、真菌感染、寄生虫病、肝脓肿、原发性和继发性肝肿瘤的病灶钙化进行比较,认为病灶出现“粉末状”钙化,是肝胆结核的特征性改变。病理学上,这种肝结核是由成簇的小肉芽肿聚合而成为一大的凝块状结节,周边或中心可干酪坏死。因此,我们推测CT上所表现的圆形低密度,代表着这种凝块结节,中心低密度代表着干酪坏死区,薄壁环影代表着病灶的包膜。

【启迪】 ①分析影像征象注意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从整体的临床表现看本病例具有结核常见症状及体征如反复低热、乏力、食欲下降等,从整体的影像学表现看具有多浆膜腔积液(胸水、腹水、心包积液等),局部肝脏肉芽病灶且无强化、少血供,综合分析就容易想到结核性病变,进一步发现肺结核,穿刺证实肝脏结核性肉芽肿。网友分析对了的就是按这种思路分析。②检查方法的重要性:本病例曾经在多家医院检查,由于没有进行正确的检查,CT仅做平扫一直当作“肝癌”,后经过CT三期扫描,清晰地显示病灶形态、密度及增强动态情况,从而得出正确的判断,所以恰当的影像检查是获得正确诊断的保证。我们从本病例进一步得到启示。

病例来源: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雷剑 提供

网站链接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7584

(雷 剑 翁志蓬 张甲杰)

参考文献

1侯明辉,薛雁山,耿树勤,等.肝结核的CT表现.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3):5—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