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脾囊性淋巴管瘤

脾囊性淋巴管瘤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可将其分为单纯性、海绵性和囊性淋巴管瘤,后者又称为囊性水瘤。脾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性阴影,囊内CT值与囊腔内容物的蛋白含量有关,大的囊内见有子囊有助于诊断,有疫区生活史。②脾脏占位病变较多,但是淋巴管瘤依然表现为类圆形、囊性、边缘清楚良性的特点,在诊断脾疾病时应该注意该病变存在。

【临床资料】 男,44岁,平常无不适,体检时发现左上腹肿块,B超发现脾占位,行CT扫描(图2-5)。

图2-5 脾囊性淋巴管瘤

a.平扫;b.动脉期;c.平衡期

【影像所见】 脾不大,前内缘见有一类圆形囊肿,壁薄,多房状,囊内密度接近水,隆起于脾表面,与脾相连部分边缘欠清晰,可见有相连的间隔,注射造影剂可见间隔强化。

【网站会员发言】

脾前方与胃之间见类圆形囊性肿块,与脾及腹膜分界不清,增强后与脾相邻边缘强化;病变来源多考虑为脾,性质:脾包囊肿、囊肿;囊性转移瘤? (cefcmj)

囊肿与脾脏分界不清,内见高密度条片状影,增强囊壁及间隔强化,内后缘呈结节状,考虑:①囊性淋巴管瘤;②囊性转移瘤? (拾荒者)

脾脏内前方张力性囊性密度影,内前方边缘清晰锐利,外后与脾脏关系密切,局部囊壁厚薄不均,似呈多房,囊壁有局限性强化,考虑来源于脾脏,首先考虑脾脏囊性转移瘤,脾囊性淋巴管瘤待除外。

(sdqzwyx)

【最后诊断】 术后病理诊断:脾囊性淋巴管瘤。

【点评】 淋巴管瘤,又称淋巴水瘤,由囊性扩张的淋巴管构成,非常少见,由Fink在1885年首先报道,是在先天性局部发育异常的基础上,由于阻塞的淋巴管不断的扩张而形成。可为单发或多发。可将其分为单纯性、海绵性和囊性淋巴管瘤,后者又称为囊性水瘤。单纯性多发生于皮肤和黏膜,海绵性多位于上肢和腋部,囊性由大的淋巴管腔隙构成,以颈部、纵隔、肠系膜等部位多见,发生于脾的较少见。

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脾淋巴管瘤CT上可为单囊或多囊,其囊内CT值随成分不同及有否出血或感染而有差别,CT值多为11~17HU,囊状区边缘清楚,增强扫描间隔可见强化,少有钙化。

鉴别诊断:

(1)脾淋巴瘤。淋巴瘤侵犯脾可分为原发和继发两种,后者主要由血行播散而来。脾原发淋巴瘤罕见,在淋巴瘤中<1%,其中非Hodgkin淋巴瘤占75%,大体分4型:①均匀弥漫型;②粟粒结节型;③巨块型;④多肿块型。恶性淋巴瘤晚期可累及脾,30%~40%的霍奇金病患者脾受累及,而且脾常是最早受累及的器官。脾淋巴瘤CT表现为脾大,脾内多发或单发低密度肿块或结节,增强后脾明显强化,而肿块多强化不明显,呈低密度,常伴脾门及腹膜后淋巴结肿大。但脾原发淋巴瘤的均匀弥漫型和粟粒结节型与淋巴瘤弥漫浸润脾脏时往往表现为脾弥漫增大,CT平扫不能检出病灶,静脉增强扫描对于脾淋巴瘤的检查十分重要。

(2)脾囊肿。类圆形水样低密度,密度均匀,境界清楚锐利,由外伤所致脾囊肿的血肿未完全液化,密度可高于水密度;囊壁可钙化细而光滑;假性囊肿的钙化厚而规则,增强病灶不强化。

(3)脾包囊虫病。脾内边界清楚的低密度囊性阴影,囊内CT值与囊腔内容物的蛋白含量有关,大的囊内见有子囊有助于诊断,有疫区生活史。

【启迪】 通过对本病例的分析和复习文献,我们提高了以下一些认识。①CT检查对脾占位病变的诊断价值:CT检查不仅能清楚显示脾内病变的形态、大小、密度,而且能同时观察其周围结构,如有无腹膜后淋巴结肿大,肝脏、胰腺等情况,且不受肠腔内气体等伪影干扰,为我们对脾内病变的综合分析提供了更多信息。CT增强和薄层检查在脾病变的定性诊断方面更为重要,它能使我们清楚了解病变的血供情况和病变的细微结构。②脾脏占位病变较多,但是淋巴管瘤依然表现为类圆形、囊性、边缘清楚良性的特点,在诊断脾疾病时应该注意该病变存在。

病例来源:江苏省苏州市木渎人民医院CT室 王强 提供

网站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news_view.asp?id=2567&view_id=2567

(雷 剑 王 强 牟言科)

参考文献

1曹金铎.脾脏外科.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3—254

2吴 宁,石木兰,郝玉芝.脾淋巴瘤的影像学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1,10(2):70—7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