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坏疽性胆囊炎

坏疽性胆囊炎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气肿性胆囊炎多发生于老年人,病人发病急,病情危重,均见有高热。由于急性炎症造成坏疽和梗死易穿孔,发生率高达19.5%。 坏疽性胆囊炎较少见,许多年轻的医生对其认识不足,通过这个病例分析,我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发现胆囊窝或邻近的区域有积气影像,胆囊壁水肿增厚,结合患者有腹痛、发热的表现,诊断上首先应考虑到本病存在的可能性。由于CT观察气体明显优于B超,在对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更大的价值。

【临床资料】 男性,78岁,发热、畏寒、呕吐半个月,血象高。电子胃镜、GI均未见异常。CT检查见图4-3。

图4-3 坏疽性胆囊炎

a、b.平扫;c.动脉期;d.门脉期

【影像所见】 胆囊明显增大,胆囊壁增厚,边缘毛糙,胆囊窝欠清楚;胆囊壁与胃窦部紧贴,胃窦部增厚;增强后见胆囊壁、胃窦壁均强化,胆囊内及胃窦壁见少量积气。

【网站会员发言】

胆囊炎。胃窦小弯壁增厚可能为胆囊炎穿孔后引起周围组织及胃壁炎性改变,增强时其强化特点不像胃癌局部异常强化,胃周围未见有肿大淋巴结,故可排除胃癌的可能。 (liaoqiang)

胆囊内、胆囊周围及胆管内见气体,强化后胆囊壁连续性中断,考虑气肿性胆囊炎、胆囊穿孔。

(heyang)

我看到胆囊内有小点状气体密度影,这算不算是坏疽性胆囊炎诊断的依据? (广宁潘光红)

胆囊与胃之间境界不清,胆囊壁明显增厚,增强片可见于胃窦部胃壁紧贴一起,胆囊与胃之间的软组织密度影内可见两个气体的低密度区,应该考虑胆囊穿孔形成脓肿吧。 (shengfanjun)

【最后诊断】 术后病理诊断:坏疽性胆囊炎并穿孔。

【点评】 引起本病之产气细菌以产气荚膜杆菌、大肠杆菌为多。通常这些细菌可存在于人类肠道或胆道内,并不足以致病。只有在胆囊管阻塞、胆汁潴留、囊壁损伤、缺氧或胰液、胃液逆流等不利因素存在时才可能致病,其直接原因是浓缩停滞的胆汁致胆囊黏膜直接损伤和胆囊壁缺血,但大多数原因仍是合并胆囊结石或胆囊管阻塞。在发病早期,气体仅停滞于胆囊内,以后逐渐扩散到胆囊壁。气肿性胆囊炎多发生于老年人,病人发病急,病情危重,均见有高热。本病如不能及时诊断、及时治疗,病死率是较高的,所以应当引起影像诊断医生的高度重视,尤其是工作经验较少的年轻医生更要学会准确诊断。

Hegner于1931年首先作出本病的X线诊断。过去仅采用X线平片检查。表现为胆囊区圆形或梨形透亮区,立位摄片可见胆囊内液平面。改变体位时该透亮区位置形态不变。黏膜坏死后,气体和脓液可渗入囊壁,且在胆囊周围可见一层线状透亮区或间断泡沫状围绕,或周围有多数散在小气泡,立位时其内有液平面,为典型表现。少见情况可伴胆管积气。

坏疽性胆囊炎的CT表现分析如下:

(1)其特征性表现。胆囊壁内显示有单个或多个气泡或线状气体影。常见的其他表现:胆囊腔、胆道内或胆囊周围见到气泡影;在形成胆囊周围炎时,表现为胆囊与周边肝实质间低密度水肿带,在胆囊窝区见含气液腔。

(2)胆囊穿孔及胆囊周围脓肿。由于急性炎症造成坏疽和梗死易穿孔,发生率高达19.5%。Kahn将胆囊穿孔分为:①急性穿孔伴胆汁性腹膜炎;②亚急性穿孔伴胆周脓肿;③胆囊穿孔伴内胆瘘形成。胆囊底只有薄层平滑肌,弹性较小,是穿孔的好发部位,而且穿孔后不易形成粘连,CT可直接显示穿孔部位,表现为胆囊壁缺口,如有胆周脓肿,可形成交通性脓肿。胆囊周围脓肿分为:①胆囊床脓肿;②胆囊壁内脓肿;③腹腔脓肿,多在结肠旁沟。

【启迪】 坏疽性胆囊炎较少见,许多年轻的医生对其认识不足,通过这个病例分析,我们今后在实际工作中如果发现胆囊窝或邻近的区域有积气影像,胆囊壁水肿增厚,结合患者有腹痛、发热的表现,诊断上首先应考虑到本病存在的可能性。有一个须注意的问题,在观察胆囊及胆囊窝积气时,要充分排除肠管内的气体。由于CT观察气体明显优于B超,在对坏疽性胆囊炎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上具有更大的价值。

病例来源:山东省枣庄市立医院CT室 孙华富 提供

网站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news_view.asp?id=642

(雷 剑 孙华富 李 虎)

参考文献

1张林滴,王立校.急性胆囊炎的CT评价.国外医学.临床放射学杂志,1996,7(3):36

2谭清军,董联军.气性坏疽性胆囊炎1例.医用放射技术杂志,2004,(2):93—9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