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肾盂肾盏炎性肉芽肿

肾盂肾盏炎性肉芽肿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超声发现右肾上盏异常回声,不能定性,前来CT检查。病变多数发生在肾实质及肾窦,少数发生于肾盂肾盏,本病例就是属于后者。本病临床上常有腰痛、发热、脓尿或血尿等症状,须与肾肿瘤及急性灶性肾盂肾炎鉴别。经治疗后它可缓慢吸收或减小,有别于肾肿瘤。部分病例变化较慢与灶性肾盂肾炎相似。肾盂内实性肿物有或肾盏呈球状,肾窦脂肪移位和受压;注射对比剂后,病变CT值与平扫病变CT值相比轻度强化;极少钙化。

【临床资料】 男性,47岁,因为无痛性血尿就诊,曾经在7~8年前有过血尿史,最近再次出现血尿。无发热,无腰痛,无结石病史。超声发现右肾上盏异常回声,不能定性,前来CT检查。尿常规:红细胞(),白细胞(+),隐血(+)。CT检查见图5-6。

图5-6 肾盂肾盏炎性肉芽肿

a.平扫;b.动脉期;c.门脉期;d.MPR重建

【影像所见】 平扫见右侧肾窦区域斑点状高密度影,CT值85~107HU,动脉期肾窦与平扫部位相一致区域低密度无强化类圆形影,延迟3min扫描显示肾盂肾盏,MPR见右肾上盏内充盈缺损。

【网站会员发言】

病灶平扫时呈等密度,伴斑点钙化,肾盂期病灶密度较周围肾组织明显低,可以认为病变血供差。同时病灶与肾乳头相连,我觉得结核可能性更大,因为炎症组织血供好,钙化以条块多见。 (fjm8)

本病例平扫时病变有钙化,而且钙化面积较大,回顾我院近年12例肾盂癌的CT片未见一例有钙化,复习文献大多数作者认为,肾盂癌很少钙化,这一征象是否有一点价值?来判断该病变不是肾盂癌而是结核或慢性炎症? (听蝉观竹)

【最后诊断】 肾盂肾盏炎性肉芽肿。

手术所见:右侧肾脏上盏内见新生物,质较硬,同时见上盏延续到肾盂内膜有许多小点状结节隆起,肾盂肾盏充血明显。病理:镜下新生物切片见纤维母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较多的毛细血管网,同时见大量的中性粒细胞和部分淋巴细胞浸润,见钙化。

【点评】 肾的慢性炎症肉芽肿病变,一般病理学家认为也是一种肾的炎性假瘤,慢性炎性细胞浸润和纤维增生为主要改变,炎症细胞可主要为浆细胞、淋巴细胞或组织细胞,故以此而分型。少数学者比较趋向认为它是一种良性肿瘤,但是大多学者仍然认为它属于慢性炎性病变。病变多数发生在肾实质及肾窦,少数发生于肾盂肾盏,本病例就是属于后者。本病临床上常有腰痛、发热、脓尿或血尿等症状,须与肾肿瘤及急性灶性肾盂肾炎鉴别。经治疗后它可缓慢吸收或减小,有别于肾肿瘤。部分病例变化较慢与灶性肾盂肾炎相似。

影像学表现:静脉尿路造影(intravenous urography,IVU)可见患侧肾盂肾盏有外压变形或分离;超声和CT均显示为肾内炎性肿块,境界欠清楚,与肾正常实质分界模糊,肾周筋膜常常受累,病灶内有时出现钙化组织。CT增强扫描病灶动脉期多无强化,延迟扫描显示肾盂肾盏受压变形或充盈缺损,多层螺旋CT多平面重建有利于显示病变与肾盂肾盏的关系。

鉴别诊断:

(1)肾盂癌表现。肾盂内实性肿物有或肾盏呈球状,肾窦脂肪移位和受压;注射对比剂后,病变CT值与平扫病变CT值相比轻度强化;极少钙化。

(2)黄色肉芽肿性肾盂肾炎。表现弥漫型肾脏增大,轮廓不规整,肾盂难于分辨。肾窦脂肪减少为纤维组织所代替,79%并发肾或输尿管结石,肾实质有多个囊状低密度区,代表病变的坏死腔或扩张的肾盏,CT值-15~39HU,增强扫描病灶边缘因炎症环或被压缩的正常实质而显示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肾实质明显不均匀变薄,肾的收集系统扩张积液,肾功能明显减退或消失。另一重要的表现是肾周筋膜(Gerota's筋膜)因炎症浸润而增厚粘连,炎症可向肾周围组织广泛延伸,引起病侧腰大肌肿胀粘连或脓肿形成,可累及肝、脾、结肠、腔静脉、十二指肠等,甚至形成皮肤瘘管。

【启迪】 本病例给我们的启示:①平扫病灶钙化表现钙化面积较大,覆盖病变大部分。有别于肿瘤钙化;②病灶局限与周围肾组织分界清楚;③延迟扫描肾盂肾盏完全显影后病变显示更加清晰;④病史长,反复发作。这些影像提示病变具有较多良性征象,虽然与平时所见有所不同,但仔细分析后依然可以判断出良、恶之分。通过复习病理学基础,对该疾病的认识得到进一步提高。

病例来源: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雷剑 提供

网络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296

(雷 剑 刘克昌)

参考文献

1李松年,高玉洁,张忠嘉.肾感染性疾患的影像诊断.临床放射学杂志,2000,19(2):123—12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