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资料】 女性,40岁,上腹部不适,恶心欲吐2个月,发现黄疸1个月余。查体见皮肤巩膜黄染,消瘦,右上腹轻度压痛,未扪及包块(检查前病人喝水后呕吐)。CT检查见图6-13。
图6-13 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癌
a、b、c.CT平扫
【影像所见】 肝实质密度均匀,轮廓光整,各叶间大小比例协调,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征”;胆囊增大,其内密度均匀,胰管轻度扩张,胆总管明显扩张,于壶腹部突然中断,局部可见软组织肿块突入扩张的胆总管和十二指肠腔内,肠管局部不均匀性增厚。腹腔及腹膜后未见增大淋巴结;两侧肾上腺、肾脏、脾未见异常改变。
【网站会员发言】
肝内外胆管明显扩张,胆囊增大,胰腺钩突饱满,扩张的胆总管突然变细。考虑:①胆总管结石;②壶腹癌。 (zjb)
胆道低位梗阻,胰钩突层面形态饱满,扩张胆总管截然变窄消失,十二指肠大乳头结构显示不佳,但胰周脂肪间隙清晰、胰管无明显扩张,胆囊增大。分析:①十二指肠大乳头本身病变,慢性非特异性炎症;②胆总管下段结石;③胆总管下段壶腹部肿瘤累及十二指肠大乳头。最好MRCP或ERCP检查。 (hejie)
CT表现:肝形态规则,肝叶比例协调,肝实质密度均匀,肝内胆管明显扩张呈软藤状,胆总管相对较轻的扩张与肝内胆管扩张不一致,胆囊明显扩张积液,扩张的胆总管下端突然中断,胰管呈线样增宽,十二指肠壶腹部软组织肿块,脾、双肾、肾上腺未见异常改变,腹膜后未见明显肿大淋巴结。考虑:十二指肠壶腹癌。鉴别:胆总管下端炎症及结石。 (jiajie)
【最后诊断】 手术病理结果:十二指肠乳头部腺癌(三级),癌组织浸润肠壁全层并绕局部肠管一周,未见周围淋巴结转移。
【点评】 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仅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0.35%,多在第2、3段。因其临床表现不典型,许多患者以梗阻性黄疸就诊,B超常误诊为胰头肿瘤而直接行CT检查。由于十二指肠腺癌的预后好于胰头及胆管癌,因此正确认识其CT表现并与后两者鉴别,对准确评价其预后和临床治疗均十分重要。
十二指肠腺癌直接CT征象为局部肠腔内软组织肿块或肠壁增厚,平扫密度较均匀,出现坏死时密度不均匀。增强时病灶呈中等度强化,坏死区无强化。肿块内有气体及对比剂存在提示溃疡形成。十二指肠周围毗邻较多脏器,且其腹膜后部分缺乏浆膜层,肿瘤易侵及腹膜后结构,显示肿瘤与上述结构的关系对指导手术和鉴别良、恶性非常重要。胆总管扩张是常见的间接征象,增强扫描可见突入腔内的结节状软组织影。侵及其他结构则表现为其周围的脂肪间隙消失,但也有假阳性和假阴性。本病的X线表现有以下共同特点:①十二指肠黏膜皱襞破坏;②腔内菜花样充盈缺损;③管型僵硬,蠕动消失;④管腔环形狭窄或不规则狭窄及狭窄上扩张、梗阻;⑤腔内不规则恶性龛影。
本病要考虑的鉴别诊断有:①恶性肿瘤。包括平滑肌肉瘤、原发性淋巴瘤、胰头癌和胆管癌等。平滑肌肉瘤直径多>6cm,中心坏死、溃疡或瘘管形成,血管造影常为多血管并有肿瘤染色,而十二指肠腺癌是乏血管性肿瘤。原发性淋巴瘤罕见,于腔外或浆膜下见多发结节状充盈缺损或息肉状肿块,腹膜后淋巴结常有肿大。钡餐检查对鉴别淋巴瘤和十二指肠腺癌非常重要。胰头癌及胆管癌根据X线表现鉴别有困难,但CT可显示胰头轮廓、密度的改变。胆管癌常致管壁偏心性和局限性增厚,与十二指肠癌不同。②良性肿瘤。包括腺瘤样息肉、Brunner腺增生。腺瘤样息肉表现为腔内边界清楚的充盈缺损,无浸润性。Brunner腺增生为多发充盈缺损,黏膜、蠕动多正常,较易鉴别。
【启迪】 十二指肠腔内肿块、溃疡、坏死伴有周围脏器形态和位置的变化或血管腔内癌栓、远处脏器转移是诊断恶性肿瘤可靠的CT征象。而X线能较好地观察腔内肿块大小、黏膜改变、溃疡形态、肠壁是否僵硬,且能鉴别肿块来源和良、恶性肿瘤。X线结合CT,能对十二指肠腺癌作出一较全面的影像学评价。
病例来源:陕西省渭南市中心医院CT室 张耀森 提供
网站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news_view.asp?id=2599&view_id=2599
(向子云 张耀森 蔡 和)
参考文献
1陈祥民,安丰新,安 鹏.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的CT与低张十二指肠造影表现的比较.中华放射学杂志,2001,35(4):270—272
2赵海军,黄桂珍,苏建辉.原发性十二指肠腺癌13例X线分析.实用放射学杂志,1996,12(4):238—23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