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膜后内胚窦瘤伴畸胎瘤

腹膜后内胚窦瘤伴畸胎瘤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王爽等报道的1例腹膜后内胚窦瘤CT增强呈斑片状强化,主动脉造影提示肿瘤血供丰富。肝脏的内胚窦瘤一般表现为大片坏死或巨大的囊性变。骶尾部成熟畸胎瘤因含有脂肪、骨骼等多种成分,鉴别诊断不难。肝脏内胚窦瘤应与肝母细胞瘤和肝癌鉴别,且三者血清AFP均增高。对于腹腔或腹膜后内胚窦瘤,CT检查结合AFP测定可与神经源性肿瘤及肉瘤作出鉴别,但难以与恶性畸胎瘤鉴别。

【临床资料】 女性,14岁,腹部逐渐增大1年余,近3个月增大明显加快,在当地医院多次检查,未能确诊。无发热、无贫血、血象正常,原食欲及饮食正常,近来食后感饱胀。月经尚未来潮,第二性征不明显。检测AFP为1 320μg/L。CT检查见图7-6。

图7-6 腹膜后内胚窦瘤伴畸胎瘤

【影像所见】 平扫见腹膜后巨大实质性肿块,呈混杂密度,分叶状,右侧病灶有多个斑点状和壳样钙化(CT值为754.5~964.1HU),以及脂质成分(CT值为-57HU),左侧肿块为软组织密度(CT值为43HU);增强扫描肿块软组织明显强化,似网状血管影分布其中,以肿块周边更为明显,CT值平均为68HU。肠管明显向前推移。

【网站会员发言】

来源于三胚层的肿瘤,骨骼、水、软组织密度都有,腹膜后这样大的肿块还是考虑畸胎瘤可能性大。(caihe)

右侧定位于肝右后叶考虑畸胎瘤,左边病灶定位于腹腔神经纤维瘤。 (hejie)

右侧肿块考虑为畸胎瘤,我想大家和病理应该都会同意。惯于影像学传统,尽可能用一个病解释一个病人的影像征象,故左侧就只好理解为畸胎瘤恶性变的恶性部分。但反复看片,觉得这个病人用这个法则实在有些牵强,因为两个肿块都有比较完整的包膜,尽管背靠背,关系密切;但还是膜对膜,各有各的天地,并且左侧肿块对于腹内脏器的压迫,也是从左前外向内稍偏后方向。所以左侧肿块还是考虑为畸胎瘤以外的病变,多源于左侧腹腔或左腹壁而非腹膜后的恶性肿瘤。望在等到手术及病理结果后再好好学习。 (影子天使)

畸胎瘤是应该有的,是否有恶性胚生殖细胞瘤? (meng-msp001)

我觉得还是一元论解释合适,首先考虑恶性畸胎瘤,脂肪肉瘤虽然也可出现较多的纤维组织,脂肪也可液化甚至无肉眼可见的脂肪组织,但合并如此多钙化者少见。 (nn332211)

【最后诊断】 手术病理结果:腹膜后内胚窦瘤并成熟畸胎瘤(实质肿块为内胚窦瘤,钙化部分为畸胎瘤)。

【点评】 内胚窦瘤(endodermal sinus tumor,EST)又称恶性卵黄囊瘤(yolk sac tumor),属少见高度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好发于小儿和青少年的性腺内。性腺外EST极少见,其部位多在纵隔、腹膜后、骶尾部、松果体等处,但也可见于其他中线部位。近1/3~1/2的病例与畸胎瘤、精原细胞瘤或胚胎癌等并存。

性腺外EST的组织学起源,系生殖细胞从卵黄囊向生殖嵴移行过程中,有些生殖细胞在移行过程中停留,并在某种刺激的作用下,显示出生长和分化能力,进而在骶尾部、纵隔等处形成肿物。至于发生在远离中线者,则可以生殖细胞迷走或胚胎早期原条紊乱来解释。

1.病理学表现

(1)大体病理学改变:肿瘤呈球形或椭圆形,一般体积较大,直径为10~40cm,表面光滑。切面呈灰白色,质软而脆,如豆腐脑样;有时肿瘤间质有多量黏液成胶样,全部肿瘤均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和囊性变。

(2)镜下检查:肿瘤的组成细胞与原始生殖细胞相似,但有明显的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疏松网状结构:星芒状的瘤细胞(有时扁平或立方形)形成有宽网眼或小囊腔的疏松网状结构,网内有一些黏液性物质;②嗜酸性透明小球:在瘤细胞内、外可见PAS阳性的大小不等的红染透明小体;③Schiller-Dural小体(简称S-D小体),小体中央为一血管样结构,外周围有鞘套,早期将其认为是中肾样结构;④多泡性卵黄囊结构:其特点为由大小及形状不一的囊腔组成,囊壁衬以柱状、立方或扁平上皮;⑤未分化的肿瘤细胞排列成片状、团块、管状、腺泡状或乳头状。

2.CT表现 巨大的实性肿块,肿块呈分叶状,界线大多清晰;大部分病例的肿块呈不均质密度,肿瘤内的低密度代表肿瘤组织的坏死和液化,肿块较小时可表现为均质密度;增强扫描表现为不均中至高度强化,以周边部强化明显,自周边向中心不规则条状及网状强化,有的形似不规则的血管状影,这种强化较特别,在其他腹部实体肿瘤中很少见到,可能是实性内胚窭瘤的CT特点。王爽等报道的1例腹膜后内胚窦瘤CT增强呈斑片状强化,主动脉造影提示肿瘤血供丰富。因此,有作者认为这种血管状强化可能代表丰富的肿瘤血管,该CT增强表现对内胚窦瘤的诊断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肝脏的内胚窦瘤一般表现为大片坏死或巨大的囊性变。Wong等复习的7例肝脏内胚窦瘤中6例有囊性变,说明肝脏的内胚窦瘤以囊性变较多。

3.诊断 有时单凭CT检查对内胚窦瘤难以作出定性诊断,术前诊断准确率低的原因是对该病认识不足所致。诊断内胚窦瘤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分析。

(1)临床表现好发于儿童和青年,平均发病年龄为19岁。临床特点为:①首先发现腹部肿块,短期内迅速长大,由于血液供应差,可发生坏死、出血、破裂,而有腹部隐痛和剧痛。②出现腹水。因肿瘤恶性程度高,增长迅速,很早穿出包膜外,在腹腔内浸润种植,故易产生腹水。③发热。为肿瘤坏死出血或广泛种植引起。由于肿瘤无内分泌功能,因此临床上极少有内分泌紊乱现象。

(2)影像学检查:发生在性腺、骶尾部、纵隔、腹膜后、松果体等部位的肿块,囊实相兼,明显强化。

(3)血清甲胎蛋白(AFP)测定:此法为内胚窦瘤特异性诊断方法。胚胎产生AFP的部位是卵黄囊及肝细胞,内胚窦瘤来源于卵黄囊,可产生大量AFP,AFP测定值升高为本瘤之特征。

(4)腹水细胞学检查:内胚窦瘤最常见转移部位为盆腔、腹腔及腹膜,故常出现腹水,腹水涂片找瘤细胞,其阳性率达73%对诊断很有帮助。

4.鉴别诊断

(1)骶尾部是畸胎瘤的好发部位,骶尾部内胚窦瘤与恶性畸胎瘤CT表现很相似,鉴别诊断困难,主要靠病理学检查来进行鉴别。骶尾部成熟畸胎瘤因含有脂肪、骨骼等多种成分,鉴别诊断不难。

(2)小儿肝脏肿瘤中以肝母细胞瘤较多见。肝脏内胚窦瘤应与肝母细胞瘤和肝癌鉴别,且三者血清AFP均增高。肝脏内胚窦瘤患者的血清AFP浓度常>3 000μg/L,且CT大多表现为囊性肿块,而肝癌患者的血清AFP浓度虽增高,但与内胚窦瘤比较要低得多,且大多为实性肿块。因此,CT检查结合血清AFP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3)对于腹腔或腹膜后内胚窦瘤,CT检查结合AFP测定可与神经源性肿瘤及肉瘤作出鉴别,但难以与恶性畸胎瘤鉴别。

【启迪】 内胚窦瘤发生于性腺外少见,合并成熟畸胎瘤就更加少见。通过复习文献以及对照本病例分析,给我们大家有以下启发:①内胚窦瘤过去认为少见,但随着医学水平和对疾病认识的提高,其报道有增多的趋势,从病源、病理、临床、影像各个方面加深对该疾病的认识,才能在实际工作中对其重视;②CT增强扫描呈中至高度不均匀强化,呈网状和条状强化形似血管影是其影像特征;③影像学检查结合血清AFP测定,有助于内胚窦瘤的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④如果肿块有明显钙化和脂肪成分,应该高度怀疑有畸胎瘤并存。

病例来源: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雷剑 提供

网站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3147

(雷 剑 向子云 邓永勤)

参考文献

1杨兴惠,杨 诚,何 瑾,等.小儿腹部内胚窦瘤的CT诊断,中华放射学杂志,2005,39(9):987—989

2王 爽,石木兰.原发性腹膜后区内胚窦瘤一例.中华放射学杂志,2000,34(4):277

3刘景坤,鲁瑞林,白世强.内胚窦瘤26例临床病理分析,临床军医杂志,2002,30(2):79—81

4李晓曦,王深明,胡作军,等.原发性腹膜后内胚窦瘤的治疗,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4,24(4):225—226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