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外生性肝海绵状血管瘤

外生性肝海绵状血管瘤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另外肿块与肝左叶关系密切。考虑为外生性肝血管瘤。根据病变的平扫密度和强化特点,支持肝外生性血管瘤。国内关于外生性肝血管瘤的报道不多,应该也属于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范畴,它和典型病变有同样的增强特征。根据肿块密度、中心瘢痕和强化特征,可以作出肝外生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forum_id=4&view_id=11403梁 文,贾洪顺,曾 盛,等.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2,11:111—112

【临床资料】 女性患者,36岁,腹部饱胀不适半年余来院。CT扫描见图8-1。

图8-1 外生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

a、b.平扫;c、d.动脉期;e、f.门脉期

【影像所见】 肝左叶外侧段、胃大弯与脾之间可见类圆形肿块,密度低于脾,肿块中心可见边缘清楚的更低密度影,肿块压迫胃大弯,胃腔受压变形。增强扫描动脉期,该肿块近胃大弯处可见片状强化,随时间进展,肿块边缘强化范围增大。所见肝、脾形态密度未见异常。

【网站会员发言】

病灶中心在胃外,且增强图片胃壁显示较完整,有理由考虑病灶来源于胃外。病灶的强化方式是边缘结节状强化,而且动脉晚期比早期明显,类似肝脏血管瘤的强化方式。而其他肝癌、间叶肿瘤等都没有这种强化方式,病灶中心瘢痕在血管瘤也常见。另外肿块与肝左叶关系密切。考虑为外生性肝血管瘤。 (吕军浩)

边缘结节状强化,逐渐向中心扩展,支持海绵状血管瘤诊断。 (oligotalk)

动脉期可见脾形态大小正常,病变分界处光滑锐利,故脾来源排除。相邻胃大弯胃壁强化厚度、密度、程度同其他部分胃壁,故排除胃壁来源。根据病变的平扫密度和强化特点,支持肝外生性血管瘤。

(gaozhengyi)

【最后诊断】 手术病理结果:肝左叶外生性血管瘤。

【点评】 肝海绵状血管瘤(cavernous haemangioma)是肝最常见的良性间叶来源肿瘤,绝大部分典型病例可以通过超声、CT、MRI等影像学手段得到确诊,但在临床上,不乏不典型病例,利用各种影像学方法明确或排除该病变非常重要。宋丹等总结了18例共21个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表现,包括病灶大小、平扫密度、动态增强模式及邻近改变等,其中最常见的表现是平扫密度和增强模式的异常,例如平扫呈不均匀密度、肿瘤在延迟期未被完全填充、离心性强化、无明显强化以及病灶周围动脉-门脉分流、邻近肝被膜皱缩等。国内关于外生性肝血管瘤的报道不多,应该也属于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范畴,它和典型病变有同样的增强特征。

该病例诊断的主要问题在于病变的定位,肿块位于肝、脾和胃之间,这三个脏器来源均有可能,但通过仔细观察可发现胃大弯区胃壁强化密度均匀一致,呈抱球状压迫表现,另外根据肿块平扫密度较低、增强扫描出现渐进性填充表现,以上均不符合壁外生长的间质瘤特征。在判断肝或脾来源问题上,可以注意肝左叶外侧段外缘部分呈抱球状包绕肿瘤,而脾前外缘却呈被包绕状,这一点非常重要,可以基本确定肿瘤的肝来源。根据肿块密度、中心瘢痕和强化特征,可以作出肝外生性海绵状血管瘤的诊断。

【启迪】 外生性海绵状血管瘤瘤体本身具备典型的增强特征。准确的定位有赖于细致观察邻近脏器的形态和密度变化。当外生性胃壁病变和胃外病变难以区分时,胃壁全层正常强化对于排除胃壁病变有重要价值。

病例来源:浙江省台州市路桥区第二人民医院CT室 吴凌峰 提供

网站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1140

(高正义 吴凌峰)

参考文献

1宋 丹,梁 斌,肖恩华.非典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放射学实践,2005,20:791—794

2聂德红.多发性外生性巨大肝血管瘤1例.临床放射学杂志,2006,25:982

3梁 文,贾洪顺,曾 盛,等.外生型肝海绵状血管瘤的CT诊断.影像诊断与介入放射学,2002,11:111—11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