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腹膜后肿块的mr诊断

腹膜后肿块的mr诊断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从病变的部位来看,病变位于腹膜后;脊椎受压后出现类圆形缺损,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腹膜后神经鞘瘤。恶性神经鞘瘤为腹膜后较少见肿瘤,发病率占腹膜后原发肿瘤2.5%,占腹膜后神经鞘源恶性肿瘤21.8%。但是,CT对于腹膜后肿瘤的定性诊断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没有出现瘤周组织浸润破坏或远处转移时,甚至其良恶性鉴别亦颇觉困难。

【临床资料】 病人男性,23岁,因为腹胀痛伴背部疼痛2个月就诊,无发热、无贫血、无食欲减退。无血尿。CT检查见图8-5。

图8-5 腹膜后神经鞘瘤

a.CT平扫;b.增强扫描;c.冠矢状重建,脊柱重建

【影像所见】 位于右侧脊椎旁见形态欠规则实质性肿块,内有少许低密度影,无钙化影;肿块边缘光滑;增强扫描病变轻度强化,多平面重建(MPR)则显示肿块呈“葫芦状”,向胸腔突入,内见低密度液化区;脊椎见骨缺损影。

【网站会员发言】

病变位置应该位于腹膜后,腹膜后肿瘤种类较多,大多数起源于腹膜后脏器如肾上腺、肾、胰腺等,少数起源于后腹膜间充质细胞,神经源性细胞及胚胎残余。由于腹膜后间隙的存在,只有当肿瘤长到相当大时才会压迫影响邻近器官。本例好像来源于器官的可能性小,来源于神经源性的肿瘤可能性大,因为此病变上下较长,脊柱受压受侵。 (张颖6606521)

这个病例运用CT多种方法进行检查,有利于多方位的观察病变以及周围关系。从病变的部位来看,病变位于腹膜后;脊椎受压后出现类圆形缺损,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dsa1)

此病例能将腹膜后肿块与脊椎改变联系起来分析,应首先考虑神经源性肿瘤。 (向医生)

【最后诊断】 腹膜后神经鞘瘤。手术所见:腹膜后一巨大的呈“葫芦”状肿块,表面凹凸不平,有完整的包膜,肿块内为淡黄色,内有囊性坏死,T10(胸10)椎体右侧缘有缺孔,见有结缔组织样物质从其孔中穿出并与肿瘤相连;病理:神经鞘瘤(神经膜细胞瘤)。

【点评】 神经鞘瘤又称神经膜(雪旺)细胞瘤,可发生脑神经、脊髓、颈部、纵隔等部位,发生于腹膜后腔较少见,国内资料为神经鞘瘤占腹膜后肿瘤的10.6%,大多数是良性,肿瘤多见于20~40岁成年人,男女发病相似,以实质性为主,但可伴有出血坏死和囊变。肿瘤呈圆形、卵圆形、结节状,有包膜。恶性神经鞘瘤为腹膜后较少见肿瘤,发病率占腹膜后原发肿瘤2.5%,占腹膜后神经鞘源恶性肿瘤21.8%。多见于30~50岁成年人,男女发病率相似。

良性神经鞘瘤影像特点:①边界清楚,光滑,大部分肿瘤为实质性,密度均匀,也可出现囊变;②病变多靠中线,如脊椎旁、纵隔等,有部分病例可出现椎间孔扩大或脊椎改变。恶性神经鞘瘤肿瘤呈分叶、团块状,大者直径可达30cm,可有假包膜,有浸润生长特点,易发生黏液变、出血。28.6%病人术后复发,可经淋巴道、血道或种植转移。

肿瘤在CT平扫表现低于肌肉密度,轻度强化;MRI检查在T1WI上病灶高于肌肉信号强度。恶性肿瘤CT强化扫描显示病灶周边或内部不规则强化,有明确的侵犯周围组织器官特征,如侵及包埋血管,周围骨质的侵蚀破坏,出现胸、腹水。

神经鞘瘤是原发性腹膜后肿瘤较常见的一种,由于隐匿于腹膜后,早期不易发现,只有肿瘤生长到相当大、压迫邻近脏器时才产生临床症状。传统X线检查技术对其诊断存在着难点,仅能发现肿瘤压迫和侵犯邻近脏器时产生的一些间接征象。超声检查由于受肠道气体的影响,故很难清晰显示肿块与邻近脏器及组织结构的关系。自从CT机问世,尤其近年来,计算机软件的改进使得密度和空间分辨率、扫描速度均明显提高,因此,对肿瘤的定位、大小、范围与邻近脏器关系显示更为直观和清楚,特别使用注射造影剂增强扫描能清晰显示肿瘤和周围血管的关系,多层螺旋CT二维、三维重建更清晰地显示其空间关系,所有这些对临床手术治疗无疑是有帮助的。但是,CT对于腹膜后肿瘤的定性诊断仍存在着一定的困难,在没有出现瘤周组织浸润破坏或远处转移时,甚至其良恶性鉴别亦颇觉困难。根据文献和体会,当出现以下情况时有助于诊断:①神经源性肿瘤位置偏向于中线脊柱两侧,密度相对较均匀;②平滑肌肉瘤中出现大范围坏死呈囊样密度,且没有钙化影;③肿瘤中出现脂肪密度倾向于脂肪肉瘤;④婴幼儿和儿童腹膜后肿块为神经母细胞瘤可能性大;⑤有阵发性高血压,血中VAM和儿茶酚胺浓度高,嗜铬细胞瘤诊断明确;⑥脂肪瘤密度均匀,CT值始终为负值;⑦畸胎瘤含多种组织成分,肿瘤内CT值变化范围较大,尤其当见到骨骼或牙齿影,诊断十分明确;⑧肿瘤内出现不规则或点状钙化偏重于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诊断;⑨注射造影剂后肿块强化明显并持续时间长,倾向于血管源性肿瘤。当然上述几点仅为一般规律,遇到具体病例尚须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及CT表现综合考虑。

【启迪】 本病例给我们的提示:①紧贴脊椎旁的肿块,分析病变性质时应该把神经源性肿瘤考虑在内;②对于脊椎的骨质缺损或骨质吸收(不是破坏)应该仔细观察,尤其是椎间孔及椎管的扩大对诊断该疾病有重要的影像学价值。

病例来源: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影像科 雷剑 提供

网站地址:http://www.radinet.com.cn/forum_view.asp?forum_id=4&view_id=145

(雷 剑 向子云 邓永勤)

参考文献

1唐光健,王仪生,姜 涛,等.腹膜后原发肿瘤的CT诊断(附41例分析).中华放射学杂志,1996,30(4):229

2曾蒙苏,须同禄,周康荣.原发性腹膜后肿瘤的CT表现.临床放射学杂志,1994,13(5):289-291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