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文写于1981年5月)
中国文化是悠久而灿烂的,其中医药文化尤为丰硕,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是做出了伟大贡献的。它经历数千年的发展,给我们留下了万种以上的医药典籍。建国三十多年以来,由于中医政策的贯彻,中医古籍的整理和出版工作是有成绩的,据初步统计,经过整理(包括标点、校勘、注解、今译、复印等)出版的古籍数百种,其中经典著作有《素问》《灵枢》《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名家著作有孙思邈的《千金要方》,朱肱的《南阳活人书》,张介宾的《类经》《景岳全书》,叶天士的《温热论》等。还整理出版了部头较大的类书、方书,如《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圣惠方》《普济方》等。但在“文化大革命”十年内乱期间,不仅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完全停顿,而且原有线装古医书和铅印、影印的古医书亦损失惨重。就我个人而言,经40余年所收藏的数万册线装古医书,多半都被抄毁散失,现在不足一万册了。粉碎“四人帮”以后,此项工作开始恢复,如绝版数百年的名著《医学启源》,篇幅浩大的《医方类聚》,都已于近年整理出版。惟随着中医教育和医学研究工作的开展,以及学习中医的越来越多,甚至在国际间亦逐渐掀起中医、中药、针灸的热潮,显得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规模和速度远远不能满足当前的实际需要。去年九月中央领导同志提出了整理古籍,把祖国宝贵的文化遗产继承下来的指示,这对中医药古籍整理出版工作者是巨大的鼓舞和鞭策,这对社会主义的四化建设,繁荣社会主义医药文化,解决当前中医乏人、乏术的严重问题,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
历代医家和封建王朝对中医古籍的整理出版,都曾做出巨大的成绩。如王焘编的《外台秘要》,宋臣林亿等校刊的《素问》《伤寒论》,明代编的《普济方》,清人编的《医部全录》等,从当时的历史条件来说,他们在对待祖国医学文化遗产这个问题上,还是有所作为的。今天是社会主义社会,种种条件都比封建王朝要优越得多,我们能本着中央领导同志的指示,在卫生部的直接领导下,竭尽我们的精力去做,必然会做出远远超过前代的成绩来。
为了做好中医古籍整理出版工作,我认为首先应该制订一个切实可行的全面规划,这个规划应该是根据实际需要,按先后缓急来制订。如经典著作《黄帝内经》、仲景《伤寒论》等,是学习中医必须认真阅读和研究的,但为汉代以前的文字,不具备相当的古汉语水平,是难以进行阅读的,必须作为整理出版的重点书籍。其次如必读书、参考书、临床应用书以及工具书等,依次排列,并按现有人力物力,分期分批地整理,定期出版。至于有实用价值的善本、珍本、孤本,亦当尽量选印,不能把它当做古董,而任其毁于椟中。
整理中医古籍的目的,是要使学习和研究中医学的人都能看得懂。因此,应根据不同的古籍,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整理。如明代清代以下的古医书,只要通体标点,就其个别难解之处,略加注释就可以了。宋元以上的古医书,文字较为艰涩,又历时较久,错简脱讹,势所难免,便得用校勘、训诂、注解、章句、今译等多种方法进行,这部分工作是相当艰巨的。国务院古籍整理出版规划小组组长李一氓同志说:“整理的最终目的,是要研究和总结出一个有关的科学概论,如没有二三部很精较详细的《中国哲学史》,那末,一大堆子书,又有什么意义呢?”我同意这一说法,在这次整理出版大量中医古籍的基础上,必须组织一支精干的力量,从事“中医学史”或“中医学术思想史”的编写,来说明中医学在历史上发展与各个时期哲学、史学以及自然科学彼此之间内在联系,及其对中华民族繁衍昌盛所做出的贡献。
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而这一理论体系,主要是存在于经典著作之中的,所以必须组织具有较高水平的力量,从事这一工作。要通过对经典著作的研究,把中医学的理论体系,能比较全面而完整地揭示出来,可以说这是整理中医古籍的最高阶段,为了要达到这个阶段,不仅校勘、训诂、注解、今译等方法不可少,还要通过归类、分析、阐发等过程,方能完成。整理中医古籍而没有达到这个地步,我认为是没有完成最终目标的。
为了保证很好地进行中医古籍整理出版的工作,建议卫生部应切实加强这一工作的领导,认真组织一个强有力的班子,同时更要发动各个地区水平较高、医学文学修养有素的人员,投入这一工作中来,能够使这一关系到子孙后代的伟大工程保质保量地进行下去。同时我认为整理出版中医古籍并不是一时的权宜之计,而是发展中医科学的百年大计。尽管通过了辛勤的整理工作,但出版部门的生产力和生产手段跟不上,还是不行的。特别是中医的经典著作,必须要用繁体字来排印,如没有这一设备,是完不成任务的。希望卫生部在中医局直接领导下,成立中医图书出版社,设置繁体字车间,培养能认识繁体字的工人,专门从事中医古典著作的出版。“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甚至还应该考虑适当引进印刷出版的先进技术,来提高我们的出版生产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