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医学现存的古典文献中可以称“经”的,仅有以下几种:《黄帝内经》《黄帝八十一难经》《神农本草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方论》《中藏经》《脉经》《黄帝针灸甲乙经》《黄帝内经太素》。
虽然有九种,除《神农本草经》外,其余几种都是研究和发挥《黄帝内经》的,于此便可以看出《黄帝内经》的重要性了。其他几种究竟如何研究《黄帝内经》?如何发挥《黄帝内经》?另作专题来介绍,暂且不谈。先从《黄帝内经》本身有关的几个方面,提出我的一些看法,或者有助于我们这次的学习。首先谈谈“什么叫《黄帝内经》”的问题。
要弄清楚什么叫《黄帝内经》的问题,首先要弄清什么叫“黄帝”?旧的历史学家都把黄帝当作了不起的圣人来看待的,如《帝王世纪》说:“黄帝有熊氏,少典之子,姬姓也,母曰附宝。其先即炎帝,母家有氏之女,世与少典氏婚,故《国语》兼称焉。及神农氏之末,少典氏又取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枢星,照郊野,感附宝,孕二十五月,生黄帝于寿丘,长于姬水,龙颜,有圣德,受国于有熊,居轩辕之丘,故因以为名,又以为号。与神农氏战于阪泉之野,三战而克之,力收、常先、大鸿、神农皇直,封钜人镇大山稽鬼,臾区、封胡、孔甲等,或以为师,或以为将,分掌四方,各如己视,故号曰‘黄帝四目’。又使岐伯尝味百草,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其史仓颉,又取象鸟迹,始作文字,史官之作,盖自此始。记其言行,策而藏之,名日书契。黄帝一号帝鸿氏,或曰归藏氏,或曰帝轩,吹律定姓,有四妃,生二十五子,在位百年而崩,年百一十岁。(《御览》卷七十九引)
这完全是神话式的描述。但历代史学家往往引此以为根据。惟从历史唯物主义看来,黄帝并不是一个天生的圣人,而是远古时代的一个氏族。《中国通史简编》说:“黄帝族原先居住在西北方,据传说,黄帝曾居住在涿鹿(河北宣化鸡鸣山)地方的山湾里,过着往来不定,迁徙无常的游牧生活,后来打败九黎族(南方蛮族之一,约为九个部落的联盟,首领即蚩尤)和炎帝族(西戎羌族的一支,传说炎帝姓姜,牛头人身,大概是牛图腾的氏族),逐渐在中部地区定居下来。黄帝姬姓,号轩辕氏,又号有熊氏。古书中有关黄帝的传说特别多,如用玉(坚石)作兵器,造舟车弓矢,染五色衣裳,螺祖(黄帝正妻)养蚕,仓颉造文字,大桡作甲子,伶伧造乐器。虞、夏二代禘祭黄帝(尊黄帝为始祖)。这些传说出于战国、秦、汉时学者的附会,但有一点是可以理解的,即古代学者承认黄帝为华族始祖,因而一切文物制度都推原到黄帝”。(《第三节:传说中的中国远古居民》)
黄帝既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伟大的氏族,历史中的“仰韶文化”,就是黄帝族文化的代表。所谓仰韶文化,就是在河南渑池县仰韶村,曾经发见新石器时代晚期的遗址。遗址中器物有石器、骨器、陶器多种。石器有刀、斧、杵、镯、镞及纺织用的石制纺轮。骨器有缝纫用的针。陶器有缽、鼎等形制。仰韶文化散布在广大西北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和甘肃、青海、陕西等省以及华北、中原等地区,已被确定的有数十处。从这些遗址和大量的遗物里,可以推想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概述如下。
农业在生产部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各遗址多有石斧,因它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工具。遗址多在河谷里,因土地肥沃,宜于种植。山西夏县西阴村遗址,东西约560米,南北约800米,许多小屋接连,已形成一个村落。西安半坡村遗址,生产工具有石斧、骨锄,还有一陶缽粟。
畜牧业也是重要的生产部门。仰韶遗址中有许多猪、马、牛的骨骼,猪的大量饲养,说明生活已相当安定。
手工业。陶器、陶片最多,且多有纹饰。纺轮、骨针等各遗址都有,足见纺织与缝纫已成为普通的手工业。
弓箭的使用。有了弓箭,狩猎生活逐渐过渡到原始畜牧业。
货物交换。甘肃各遗址墓葬中,多有玉片、玉瑗、海贝,尤其海贝应从新疆来,说明他们已经有了交换关系。由于交换关系的继续发展,氏族内部逐渐分化,而且开始有了奴隶。
艺术。陶器一般是美观的,纹饰杂以犬羊图形,并有人形纹。
仰韶文化距离现代约有四五千年,据上述当时人们的生活状况来看,农业、畜牧业已经是重要的生产部门,陶器、武器和一般工具,种类颇多,说明手工业也在发展。药物的发现,医药经验的积累,这时完全有可能。因此,《帝王世纪》说:“黄帝使岐伯尝味草木,典医疗疾,今经方本草之书咸出焉。”(《御览》、《路史》、《初学记》等都有引)
这个传说,是完全可以理解的。正因为黄帝氏族文化的发展是多方面的,从无到有的盛况也是空前的,所以历代的人们都以自己是黄帝的子孙为荣,为了溯本思源,各方面的文献往往都冠以“黄帝”字样,以示学有本根,就不足为奇了。即据《汉书·艺文志》的记载,以神农黄帝名书的实在不少。如:
道家有:《黄帝四经》四篇、《黄帝铭》六篇、《黄帝君臣》十篇、《杂黄帝》五十八篇。
阴阳家有:《黄帝泰素》二十篇、《黄帝》十六篇。
农家有:《神农》二十篇。
小说家有《黄帝说》四十篇。
兵法家有《神农兵法》一篇。
天文家有《黄帝杂子气》三十三篇。
历谱家有《黄帝五家历》三十三篇。
五行家有《黄帝阴阳》二十五卷、《黄帝诸子论阴阳》二十五卷、《神农大幽五行》二十七卷。
杂占家有:《黄帝长柳占梦》十一卷、《神农教田相土耕种》十四卷。
医经家有《黄帝内经》十八卷。
经方家有《泰始黄帝扁鹊俞拊方》二十三卷、《神农黄帝食禁》七卷。
房中家有《黄帝三王养阳方》二十卷。
神仙家有:《黄帝杂子步引》十二卷、《黄帝岐伯按摩》十卷、《黄帝杂子芝菌》十八卷、《神农杂子技道》二十三卷。
以上充分说明诸家均托言黄帝以成书,或托言神农以成书,其朴素的意义,仍不外溯源崇本而已。《淮南子》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卷十九《修务训》)
“尊古贱今”的人是有的,但不能说都是如此。例如每个汉族人无不自以为是黄帝的子孙,就不是什么尊古的问题了。
至于古代的医书,如何叫做《内经》呢?从《汉书·艺文志》的目录来看,便可以一目了然。目录是:
《黄帝内经》十八卷
《外经》三十七卷
《扁鹊内经》九卷
《外经》十二卷
《白氏内经》三十八卷
《外经》三十六卷
《旁篇》二十五卷
看来“内”和“外”,只是相对之称而已,别无深义,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都是同一意义。正因内外是相对之称,如果犹有不能包括的内容,故白氏又设“旁篇”以概之。至吴崐的《素问注》,王九达的《内经合类》并云:“五内阴阳之谓内。”张介宾《类经》谓:“内者,生命之道。”作为后世的—种理解则可,命名的初义未必如此。
“经”字,孔安国训为“常”,刘熙释为“径”,陆德明《经典释文》则谓:“经者,常也,法也,径也,由也。”这些意义,都有可取,因古人往往把具有一定法则,又为一般所必须学习和掌握的书籍,都称做“经”。高深的如儒家的“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之类,浅近的如《三字经》、《四字经》之类,《内经》便属于前者。有人认为“经”和“纬”也是相对之称,所以既有经书,又有纬书。但是,毕竟经书在前,纬书在后,故纬书都是解释经书的,如《易纬》《书纬》《诗纬》《礼纬》《乐纬》《春秋纬》《孝经纬》均属之。即是说先有《易经》之后,再以《易纬》配之,先有《书经》之后,再以《书纬》配之,与《内经》、《外经》同时出现之义迥别,故“经纬”之说,不足以释其义。
《艺文志》说:“医经者,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德,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拙者失理,以愈为剧,以生为死”。
“原人血脉经络骨髓,阴阳表里”,这是关于人体生理方面的知识,也就是藏象学说。“以起百病之本,死生之分”,这是讨论病机。“而用度箴石汤火所施,调百药齐,和之所宜,至齐之德,犹慈石取铁,以物相使”,这是立法施治,处方遣药。藏象、病机、治疗,是学习医学最基本的一系列问题,称之为经,是适当的。与今日所见到的《黄帝内经》的内容,是完全复合的。可惜《艺文志》所载的医经七家,仅存《黄帝内经》一家了,其他六家,均已佚逸,无复存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