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上所说,无论《素问》或《灵枢》都是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先先后后经过若干人之手,逐渐整理补充而成。从《素问》来说,全元起注本的篇卷,与王冰注本的篇卷大不一样,从《灵枢》来说,据《中兴馆阁书目》所载:“《针经》以《九针十二原》为首,《灵枢》以《精气》为首。”而现存的《灵枢》,首篇确是《九针十二原》,但又无《精气篇》。证明两书在各个历史时期,是经过若干次不同的整理、修订,方流传到现代的。据两书现存的内容看来,他们从成书到修订的过程中,是采用了不少当时还存在的若干古代文献的,甚至可以说这些文献就是《黄帝内经》成书的基础,也可以说是《素问》成书的基础。因为全部21种文献,都出之于《素问》,仅其中的《刺法》,兼见于《灵枢》。兹将各个文献分别叙述如下。
(一)《五色》
(二)《脉变》
(三)《揆度》
(四)《奇恒》
这四种文献,首见于《素问·玉版论要篇》,其云:“《五色》《脉变》《揆度》《奇恒》,道在于一。”马莳注云:“俱古经篇名,《灵枢》第六卷有《五色篇》。《经脉别论》亦有《阴阳》《揆度》等名。”(见《素问注证发微》)顾观光《素问校勘记》同意马注的看法,认定是“古经篇名”。《五色》是否即《灵枢》的《五色篇》,难作定论。但是《史记·扁鹊仓公传》阳庆所授淳于意的书中,确有《五色诊》一种,并记载其善以“五色诊病”,故可知其为属于望诊古籍。且下文有“容色见于上下左右,各在其要”一段,也可足以证其为望色古籍无疑。
《脉变》,从下文“搏脉痹躄,寒热之交,脉孤为消气,虚泄为夺血,孤为逆,虚为从”一段看来,也就是一部讲脉搏变化的古籍。
《揆度》除见于《玉版论要》外,再见于《疏五过论》和《病能论》。《揆度》究竟是什么样的文献呢?《玉版论要》说:“揆度者,度病之浅深也。”《病能论》说:“揆度者,切度之也。所谓揆者,方切求之也,言切求其脉理也。度者,得其病处,以四时度之也。”即言是切求其脉理和度病之浅深,似仍属于脉法古籍的范围。
《奇恒》在《素问》里凡四见。一见于《玉版论要》,再见于《病能论》,三见于《疏五过》,四见于《方盛衰》。什么叫奇恒?《病能论》解释说:“奇恒者,言奇病也。所谓奇者,使奇病不得以四时死也;恒者,得以四时死也。”顾观光又解释说:“奇恒,谓异于常也。疑《素问·奇病论》即奇恒书之仅存者。《史记》述仓公所授书,有《奇咳术》。疑奇咳即奇恒。”咳,应作侅,许氏《说文解字》云:“奇侅,非常也。”因此,奇侅与奇恒,实为同义词,说明《奇侅术》与《奇恒》,有系同一书名的可能性。
(五)《九针》,这一文献在《素问》中,凡三见。一见于《三部九候论》:“黄帝问曰:余闻《九针》于夫子,众多博大,不可胜数。”再见于《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三见于《离合真邪论》:“余闻九针九篇,夫子乃因而九之,九九八十一篇,余尽通其意矣。”前言“众多博大,不可胜数”,这里又说“九九八十一篇”,看来《九针》的内容是不少的。
(六)《针经》,见于《八正神明论》:“帝曰:愿闻法往古者。岐伯曰:法往古者,先知《针经》也。”张介宾解释说:“此云《针经》为古法,可见是书之传,其来最远,似犹有出轩岐之前者。”在第二讲中曾谈到《灵枢》《针经》在流传的过程中,曾经一书而二名,是否即此《针经》,尚未敢必,但观其以“古法”称之,其流传之久远,似无疑义。
(七)《热论》,出《评热病论》:“且夫《热论》曰:汗出而脉尚躁盛者死。”王冰注云:“《热论》谓上古《热论》也。”而本篇又名《评热病论》,又引用了《热论》的文句,似乎旨在发挥《热论》中的精义者。
(八)《上经》
(九)《下经》
(十)《阴阳》
(十一)《从容》
并称这四部文献,见于《阴阳类论》,其云:“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上经》在《素问》中凡四见。一见于《病能论》:“《上经》者,言气之通天也。”再见于《气交变大论》:“《上经》曰:夫道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知人事,可以长久。”三见于《疏五过论》,四见于《阴阳类论》,只是两论仅提到《上经》之名而已。若据《病能》及《气交变》所言。今《素问》中《生气通天论》的内容,颇与之接近。
《下经》在《素问》里凡五见。一见于《逆调论》:“《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再见于《痿论》:“故《下经》曰:筋痿者,生于肝,使内也;肉痿者,得之湿地也;骨痿者,生于大热也。”三见于《病能论》:“《下经》者,言病之变化也。”四见于《疏五过论》。五见于《阴阳类论》,后两论仅提及经名而已。据前三论所言,《下经》可叫做病症学或病理学。如其谓“胃不和卧不安”,以及对筋、肉、骨诸痿的分析,今天用于临床,都有现实指导意义。
《阴阳》在《素问》里凡四见。一见于《病能论》:“肺气盛则脉大,脉大则不得偃卧,论在《奇恒》《阴阳》中。”王冰注云:“《奇恒》《阴阳》,上古经篇名,世本缺。”再见于《著至教论》:“帝曰:子不闻《阴阳》传乎’!”三见于《阴阳类论》:“却念,《上、下经》《阴阳》《从容》……决以度,察以心,合之《阴阳》之论。”四见于《解精微论》:“教以经论《从容》《形法》《阴阳》。”顾名思义,《阴阳》当是阐发阴阳学说的古经,从《素问》以阴阳名篇诸论的内容来看,都可以测知。
《从容》,如上所述,《阴阳类论》《解精微论》都提到了《从容》这个文献。特别是《阴阳类论》还说:“颂得《从容》之道,以合从容。”张介宾为主解释云:“颂,诵同。《从容》之道可诵,其为古经篇名可知。如《示从容论》之类是也。以合《从容》,合其法也。”今《素问》的《示从容论》,主要是讲通过脉症的观察,进行分析病变的问题。果尔,则《从容》当属于辨证一类的典籍。
(十二)《脉经》,《示从容论》说:“雷公曰:臣请诵《脉经》上下篇,甚众多矣,别异比类,犹未能以十全,又安足以明之?”张介宾注云:“古有《脉经》,意即《脉要精微》《平人气象》等论之义。”
(十三)《脉法》,《五运行大论》云:“《脉法》曰:天地之变,无以脉诊。”
(十四)《脉要》,《至真要大论》云:“《脉要》曰:春不沉,夏不弦,冬不涩,秋不数,是谓四塞。沉甚曰病,弦甚曰病,涩甚曰病,数甚曰病。参见曰病,复见曰病,未去而去曰病,去而不去曰病。反者死。”
从以上三种脉书的存在,说明古代对脉学的总结,由来已久,而《素问》言脉学内容的丰富,亦不难理解了。
(十五)《形法》,如上所述,《形法》出于《解精微论》,从论中所言悲哀喜怒,观神察色的内容来看,或即古代观察形色之法的典籍。
(十六)《本病》,《痿论》云:“故《本病》曰:大经空虚,发为肌痹,传为脉痿。”王冰注:“《本病》,古经论篇名也。”今《素问》二十一卷,犹存“本病论篇第七十三”的篇目,并旁注“亡”。说详见第二讲有关《素问遗篇》中。
(十七)《阴阳十二官相使》,《奇病论》云:“夫肝者,中之将也,取决于胆,咽为之使。此人者数谋虑不决,故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治在《阴阳十二官相使》中。”王冰注云:“言治法具于彼篇,今经已亡。”所言治法,是指胆虚气上溢而口苦,取胆经的募俞以为之治,则知所言阴阳指脏腑,十二官即指脏腑所主诸窍。据此,其内容已可以知其大略。
(十八)《金匮》,《病能论》说:“《金匮》者,决死生也。”可能似《内照法》一类的典籍,但无从考。
(十九)《太始天元册文》,《天元纪大论》云:“积考《太始天元册文》曰:太虚寥廓,肇基化元。万物资始,五运终天。布气真灵,总统坤元。九星悬朗,七曜周旋。曰阴曰阳,曰柔曰刚。幽显既位,寒暑弛张。生生化化,品物咸章。”王冰注云:“《天元册》,所以记天真元气运行之纪也。此太古占候灵文,已鐫诸玉版,命名册文,太古灵文,故命曰《太始天元册》也。”应属于古代天象学的典籍。
(二十)《大要》,在《素问》中凡两见。一见于《六元正纪大论》:“《大要》曰:甚纪五分,微纪七分,其差可见。”再见于《至真要大论》,论中凡五次引用:①“《大要》曰:‘君一臣二,奇之制也。君二臣四,偶之制也。君二臣三,奇之制也。君二臣六,偶之制也’。”②“《大要》曰:‘粗工嘻嘻,以为可知。言热未已,寒病复始。同气异形,迷诊乱经’。”③“《大要》曰:‘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谨按四维,斥候皆归。其终可见,其始可知’。”④“《大要》曰:‘少阳之主,先甘后咸。阳明之主,先辛后酸。太阳之主,先咸后苦。厥阴之主,先酸后辛。少阴之主,先甘后咸。太阴之主,先苦后甘,佐以所利,资以所生,是谓得气’。”⑤“《大要》曰:‘谨守病机,各司其属,有者求之,无者求之。盛者责之,虚者责之。必先五胜,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以上或言方制,或言诊法,或言四时,或言六气,或言病机,看来《大要》所具的内容,是极其广泛的。
(二十一)《刺法》,在《素问》中凡四见。一见于《评热病论》。再见于《腹中论》,均言“论在《刺法》中”,王冰均注云:“今经亡。”三见于《奇病论》,略谓“《刺法》曰:无损不足,益有余,以成其疹。”四见于《调经论》:“余闻《刺法》言:有余泻之,不足补之。”在《灵枢》中凡两见。一见于《官针第七》:“故《刺法》曰:始刺浅之,以逐邪气,而来血气。后刺深之,以致阴气之邪,最后刺极深之,以下谷气。”再见于《逆顺第五十五》:“《刺法》曰:无刺熇熇之热,无刺漉漉之汗,无刺浑浑之脉,无刺病与脉相逆者。”
以上21种远古文献,均出自《素问》,仅《刺法》兼见于《灵枢》。说明《灵枢》成书较早,无从引用上述文献,《素问》成书略晚,便得以充分引用上述文献。正因为《素问》晚出,所以它还引用了《灵枢》的内容。如《疟论》云:“故《经》言曰:方其盛时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而《灵枢·逆顺第五十五》有曰:“方其盛也,勿取毁伤,刺其已衰,事必大昌。”则《疟论》所称之《经》,即《灵枢经》也。又《至真要大论》云:“《经》言盛者泻之,虚则补之。”而《灵枢·大惑论第八十》便有“盛者泻之,虚者补之”之语,可见《至真要》所称之《经》,仍然是《灵枢经》。《至真要大论》又云:“《论》言:人迎与寸口,相应若引绳,小大齐等,命日平。”而《灵枢·禁服第四十八》有曰:“寸口主中,人迎主外,两者相应,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如是者,命曰平人。”则《至真要》所引,实《灵枢》之节文耳。《素问》既一而再地引用《灵枢》之文,谓其后出,自无疑义矣。
又《素问》中还有多处引用远古经论,尚不知其出处的,如:《离合真邪论》:“《经》言:气之盛衰,左右倾移,以上调下,以左调右,有余不足,补写于荣输。”《凋经论〉:“《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六元正纪六论》:“《论》言:热无犯热,寒无犯寒。”《至真要大论》:“《论》言:治寒以热,治热以寒。”《解精微论》:“且子独不诵不念夫《经》言乎?‘厥则目无所见’。”
以上说明《内经》引用的远古文献,是非常丰富的,特别是《素问》虽由代远年湮,仅存吉光片羽,正因为如此,所以弥觉其太可珍惜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