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肝胃不和行气导滞吃什么中成药

肝胃不和行气导滞吃什么中成药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经在医院两次X线胆囊造影术,胆囊不显影。但仍诊断为胆囊炎,医院表示可用胆囊切除术。据以上临床表现,我同意医院胆囊炎的诊断,从发展过程看来,还属于慢性胆囊炎。慢性胆囊炎的疼痛部位,每每反映在右上腹,适当中医肝胆经脉的分布所在,故从肝胆经治疗,每能获效,肝和胆是相互表里之经,故两经可以并治。

林某某,女,35岁,军分区家属,初诊日期1974年5月12日。

患者主诉右上腹压痛,整个上腹都有不适感,一阵阵发胀,胃里时呈灼热性的不适感,嗳气,嗳酸,2年多来一直消化不良,每于进饮食后,尤于稍食油腻后,腹胀、压痛、嗳气、灼热诸症状均加剧,经不断地嗳气过去,才逐渐缓解。因此,长时期来饮食不多,更恶油腻,体重减轻。经在医院两次X线胆囊造影术,胆囊不显影。但仍诊断为胆囊炎,医院表示可用胆囊切除术。患者不愿意手术,经医院3个多月采用硫酸镁、胆酸钠等利胆药物治疗,并用低脂肪饮食,所有症状均不见好转,疼痛的程度反有增加。从三月份起改服中药,认为是脾虚湿滞,前后共服中药30余付,右上腹痛略有减轻,但腹胀似又有发展,嗳气增多。出示三张中药处方,统为六君子汤加莪术、榔片之类。脉来弦细、舌苔薄腻。细审其右上腹胁肋部压痛都很明显,腹胀时轻时重,左甚于右,每当嗳气少,放屁少,生气时,胀得更厉害,其难于忍受的程度,尤甚于压痛。大便不规则,胀痛轻时,大便接近正常,胀痛剧时,大便溏薄不爽。据以上临床表现,我同意医院胆囊炎的诊断,从发展过程看来,还属于慢性胆囊炎。因右上腹胁肋部固定的压痛与一系列消化不良的表现联系,往往是诊断本病的重要根据,至胆囊造影不显影,可能与胆囊管梗阻有关。但从中医的理论来认识,胁痛与腹胀是本病的主要矛盾所在。胁和上腹是肝胆两经的部位,肝的经脉:“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胆的经脉:“从缺盆下腋,循胸,过季胁。”两经发生病变,故可以反映在胁和上腹这个部位。《素问·藏气法时论》说:“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灵枢·经脉》篇论胆经病说:“病口苦,善太息,心胁痛,不能转侧。”看来这些文献记载,是有一定临床根据的。肝胆两经气行不畅,有所阻滞,故使胁部压痛,肝的经脉既然挟胃而行,肝气滞而不舒,必然影响到胃的功能,上腹正是胃的部位,肝气不舒,胃气不行,故上腹的症状非常突出,而胃灼热、恶油腻、嗳气、嗳酸、大便溏薄不爽等消化不良表现亦顽固不退。因而本病应属于“肝胆气滞,脾胃不和”的证候。脉弦,即肝胆气滞的反映;脾弱不运,故脉细而消化不良;胃失通畅,故舌苔薄腻而大便不爽。宜用疏肝胆、运脾胃法。拟柴胡疏肝散加味:

柴胡四钱 陈皮(醋炒)三钱 川芎钱半 白芍三钱 枳壳(麸炒)六钱 香附三钱 煨姜二钱 栀子(姜汁炒)一钱 五灵脂三钱

连服三剂,痛胀俱减,嗳气、矢气均较多,每于嗳、矢气之后,腹中均有轻快感。已不嗳酸,饮食略有增进,惟仍恶油腻。胃里虽不觉灼热,却仍痞闷。自服药后大便从未出现溏薄不爽情况。16日来复诊,患者喜形于色,略谓近一年来腹胁部没有像现在这样轻快过。舌上仅留薄苔,已不现腻,脉细弦无力,这是肝胆之气渐疏,脾胃功能亦有所恢复的象征。宜继续疏肝和胃,用加味小柴胡汤:

柴胡四钱 半夏三钱 党参三钱 生姜二钱 甘草一钱 枳壳三钱 陈皮三钱 茯苓三钱

本方连服5剂,患者一切恢复正常。九月带着她六岁的小孩来治遗尿病,追问情况,所有诸症,已无任何残留,每天的家务劳动量虽不小,却能愉快胜任。

柴胡疏肝散,在叶文龄《医药统旨》中是用于“左胁疼痛,血郁于上”的方剂。前人论胁痛总有左右之分,认为“肝藏血而属于左胁,肺主气而隶于右胁”。这是从《素问·刺禁论》“肝生于左,肺藏于右”两句话的穿凿附会而来,张景岳在他的《景岳全书·杂病谟》里早已反对过,他说:“若执此说,则左岂无气,右岂无血,食积痰饮岂必无涉于左乎?古无是说,此实后世之谬谈,不足凭也。”两胁都属肝胆部位,究竟属气、属血?一定要根据见症来分辨。如本病的胀痛,时缓时急,嗳气、矢气后轻快,便知明是气分的病,不能因其痛偏于右(左侧胀甚)而否定它。柴胡疏肝散的主要作用在疏肝,我的经验,凡属肝气不疏者,用之多效,胁痛无论在左在右,凡因肝气不疏而致者,亦用之多效。肝主藏血,气涵于血中,疏肝气而不用活血药,反歉其辛燥,我于方中加入五灵脂,就可以理解了。服疏肝散后,肝胆之气得以疏通,就减轻了滞气对脾胃的影响,所以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亦随之而减轻。续以小柴胡合二陈汤的和脾胃为主,兼疏肝胆余滞之气,所以两次处方,先后仅服药8剂,便收到完全治愈的效果。

慢性胆囊炎的疼痛部位,每每反映在右上腹,适当中医肝胆经脉的分布所在,故从肝胆经治疗,每能获效,肝和胆是相互表里之经,故两经可以并治。西医对胆囊炎的局部病理分析极为精细,但它既忽略了胆和肝的互相联系,更忽视本病所出现的一系列消化不良表现的原因,也就是从不考虑肝胆和脾胃的互相影响。所以在治疗方面的局限性很大,如果辅以中医的辨证方法,则治疗的路子可能宽广得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