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某某,男,30岁,永济县某某电力厂职工。初诊日期1974年7月29日。
患者主诉:本月23日上午开始很像是感冒,先畏寒,继即发热,上午热低,下午38℃,持续到26日,巩膜出现黄染,食欲逐渐减退,时而恶心,上腹部有堵塞样的不舒服。第二天(即27日)头面以及全身皮肤都有黄染,今天黄染的程度越是加深了。小便的颜色极其深黄,有如浓茶样。昨天经地区医院检查,体温38℃,肝区有叩压痛,黄疸指数85单位,麝浊8单位,麝絮(十),脑絮(),诊断为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诊脉来浮弦,舌苔黄厚,口渴多饮,胸闷胁痛,头晕心烦,身热一周未退,时而自汗,大便黏滞不爽,综合上述诸症,当为“谷疸”的阳黄证。《金匮·黄疸病脉证并治》篇说:“谷疸之为病,寒热不食,食即头眩,心胸不安。”另一条说:“食谷即眩,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阴被其寒,热流膀胱,身体尽黄,名曰谷疸。”除“小便不通,阴被其寒”而外,其他都是说明谷疸是属于胃中湿热的病变。从患者所表现的一系列症状来看,胃之所以产生湿热,系肝胆夹邪热上逆于胃而成。肝胆都是藏有“相火”的脏器,胃为水谷之海,肝胆邪热犯胃,胃中水谷之气被其熏蒸,不能正常腐熟消磨,湿热浊邪,随之而生。湿热逆于上,则见苔黄厚、渴欲饮、恶心,湿热渗于下,则见大便不爽、小便深黄。肝中邪热循经脉而散布,则见胁痛、胸闷、头晕、发热、自汗。胆热郁盛,则胆液泄而全身皮肤见黄染。前人论黄疸病之所以发黄,多谓“热气不能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愈炽。二者相助而相成,……熏蒸濡染,流入皮肤,……皆如涂金,小便赤如姜黄,犹之罨盐罨酱,因湿热而变其色也。”(见《丹台玉案》)惟张介宾提出“胆黄”之说,认为是“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所致(《景岳全书·杂病谟》)。证以现代医学病理所见,胆红素排泄功能低降,致胆红素潴留于血液内,为形成黄疸的基本原因,在五百年前能创此说,可谓卓识。不过,黄染固由于胆液的潴留,造成胆液潴留的因素,仍在湿热。兹用《千金方》治黄汤加减,以泻肝清胃,去其湿热。
茵陈蒿一两 炒栀子四钱 熟大黄三钱 枯黄芩三钱 银柴胡四钱 龙胆草三钱 炒枳壳三钱 赤茯苓六钱 赤小豆五钱
清水煎,去滓,温服,3剂。
方本名“治发黄,身面眼悉黄如金色,小便如浓煮蘖汁,众医不能疗者方”。即由《金匮》茵陈蒿汤加味而成。胆草、柴胡、黄芩,清泻肝胆邪热;枳壳、栀子、大黄,苦燥胃中之湿,茵陈、茯苓、赤豆,导湿热从小便而去,是为澄本清源之法。原方有升麻,无枳壳、茯苓、赤豆。
8月3日复诊。黄染已退去大半,体温已正常,所有症状亦相继消退,惟尚有烦渴、小便不甚通畅、色仍很深、脉浮,是肝胆的邪热已退,而中焦湿阻之热还需继续清利,用茵陈五苓散。
茵陈蒿二两 茯苓六钱 猪苓六钱 炒白术六钱 泽泻八钱 桂枝三钱
清水煎,去滓,温服,3剂。
本病既由湿热淤郁,非重用茵陈蒿的推陈致新,不足以彻底除热退黄;非五苓散的转输利湿,不足以分利行水,二者合用,效验必彰。
8月7日三诊。黄染已基本消退,巩膜色已正常,饭量大增,惟小便尚余浅黄色,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5单位,麝浊3单位,麝絮(-),脑絮(-)。湿热已去,别无余症,用疏黄饮加味,以巩固疗效。
炒白术四钱 潞党参五钱 淡干姜三钱 茵陈蒿五钱 炙甘草三钱 白茯苓五钱
清水煎,去滓,热服,6剂,隔1日服1剂。
方见《医经会解》。原为治发黄冷证。实即治脾胃阳虚的虚黄证,也就是黄疸而见脾胃虚寒者。实即理中汤加茵陈,旨在温补中阳,使其能很好地运化水谷,精微四布,则湿无以聚,热无从生。加茵陈者,所以去黄,今再加茯苓,亦寓有平补淡渗之意。十月再查肝功能仍正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