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某某,男,49岁,永济县某某工厂职工。初诊日期1974年10月13日。
患者主诉:患支气管哮喘已4年,每年在中秋以后开始犯病,并没有什么感冒,便无端地喷嚏、咳嗽,渐次有胸闷感。胸闷较重时,随即咳嗽加重,气急、喘息、哮鸣。到了这时候,痰遽增多,开头是清稀痰,逐渐变稠厚,多呈灰白色。天气愈是变冷,哮喘随之增剧。无论白天、黑夜,都只能取坐位,感到呼吸相当困难,非常痛苦,额上涔涔出冷汗。每次犯病,要持续3~4小时,才可能慢慢缓解。走遍太原、西安各大医院检查治疗,总不外是用喘息定、氨茶碱、麻黄素,银针、水针、耳针都用过,都足以取效一时,没有得到根本治疗。时好时坏,拖到现在。
诊脉浮滑、舌苔厚腻而滑,实习学生给予听诊,两肺满布哮鸣音,喉中哮鸣历历可听,呼吸困难,往往一句话被迫中断,经喘息以后,才能再继续说。这是痰饮滞肺的哮喘证。中医对哮喘,颇有解说。哮以声响言,喘因气息名,喘症不一定哮,哮症无有不兼喘,喘促而喉中呈水鸡声的叫做哮,气促而不能连续以息的叫做喘。痰饮水气壅塞于气管中,闭拒气道,常相搏击,这是造成哮喘的重要原因。现代医学亦认为本病支气管黏膜早期有嗜酸粒细胞和淋巴细胞的浸润,小支气管平滑肌有轻度肥厚,哮喘持续发作,可有稠黏的痰栓阻塞小支气管和细支气管。本病已属后期,急宜导痰宣肺,以畅通气管,选用射干麻黄汤。
射干三钱 麻黄四钱 生姜四钱 细辛二钱 紫菀二钱 款冬花三钱 五味子一钱 半夏四钱 莱菔子三钱
清水煎,热服,3剂。
《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说:“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方中麻黄为宣通肺气,止咳定喘要药;细辛佐麻黄交通肺肾,使饮能温散,气能清肃;五味子敛肺定喘,与麻黄、细辛配合,一散一敛,一通一降,缓和气急咳喘,最见捷效;射干祛除痰浊,通畅气道,是它专长,与紫菀、款冬、生姜、半夏等利脾肺、降逆气之配合,尤能利肺气,化痰湿;并去原方的大枣之滞,加入莱菔子三钱,以其化痰决壅之力较强,与诸药相伍,能较快地涤除痰饮,亦“除恶务尽”之意。
10月16日复诊。哮鸣音显著减轻,吐痰亦较少,但仍气急喘促,额上冷汗,舌苔薄滑、脉浮,是饮邪已渐消散,肺气尚未清肃,故咳逆的表现仍频繁出现。《金匮·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篇说:“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脉之所以见浮,主要是由于水气上凌,肺气上逆而不能肃降之故,正合用此方。
油厚朴五钱 麻黄四钱 杏仁四钱 姜半夏四钱 淡干姜三钱 北细辛二钱 五味子一钱 小麦一两 射干三钱
清水先煮小麦,熟,去滓,入诸药,煎成热服,3剂。
厚朴、麻黄宣上焦的阳气,降上逆的饮邪,以宽胸开蔽,杏仁通泄肺气,以助麻黄的宣肃作用,干姜、五味子、半夏、细辛,化痰涤饮,小麦以养心敛汗。原方有石膏,以其无烦热燥渴诸症,故不用,另加射干三钱,借增涤痰之力,通畅气道。
10月20日三诊。哮鸣基本消失,吐痰更少,平时喘息亦轻,但不能动,动则气促喘息,甚发哮鸣,脉浮细、舌苔薄、舌质淡,久病肺气大伤,虽饮邪已退,经气尚不足以济用,拟加减定喘汤以补肺利气。
炒白果四钱 炙麻黄二钱 款冬花三钱 清半夏三钱 紫苏子三钱 杏仁泥三钱 蒸百合八合 五味子一钱 白茯神四钱 炙远志三钱 炙甘草二钱
清水煎,温服,3剂。
原方有桑皮、黄芩,以其均能泻肺,故不再用,今加茯神、远志、百合、五味子,方虽以补肺气为主,究系痰饮初祛,气犹未宁,还不敢遽用黄芪、党参之类,致恋余邪。仅用百合、茯神补益而不妨其滞,再佐以白果、远志、苏子,既润肺敛气,又疏利化痰,则补而不腻,疏而不泻,使肺气能迅速恢复其清虚、肃降的作用,哮喘自可根除。
10月24日四诊。诸症痊愈,一切正常,脉细弱、舌淡无苔,食欲稍差,拟六君子汤加味,补脾益肺以巩固疗效。
党参三钱 炒白术三钱 茯苓三钱 炙甘草二钱 陈皮三钱 清半夏三钱 炒白果三钱炙远志三钱 桔梗二钱
10剂,浓煎,去滓,过滤,入蜂蜜六两,淮山药细粉三两,微火稍煎,浓缩成膏状,瓶贮,每服1汤匙,开水送,日服2次,服完为度。
肺脏对寒、热、燥、湿,均有所恶,惟喜清润,故用此流膏以润养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