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某某,女,28岁,河津县某某工厂职员。初诊日期1974年10月16日。
患者主诉:1972年刚好是农历冬至那天,突然发生下背部酸痛,当时腰部亦僵直不能活动,从此便卧床休息。第三天从臀部开始,又发生较剧烈地疼痛,并逐渐向下沿着大腿后侧、腘窝、小腿外侧扩散,一般都呈持续性的钝痛,但一阵阵地又有如针刺样的疼痛。于是更不能活动了,如勉强行走等,疼得更厉害。右侧轻,左侧重,所以只能取右侧卧位,膝关节只能弯屈,不能伸直,伸直即疼痛。经西安第二医院诊断为坐骨神经炎。西医用普鲁卡因作神经周围封闭,可以缓解短时期的疼痛,终于得不到根除,又改用针刺治疗,针环跳、八髎、承扶、委中、阳陵泉等穴,先后针了3个月左右,针后即疼痛减轻或不痛,2天以上不针,疼痛仍然如故,有人建议作手术治疗,但不愿意。
诊脉来弦紧,舌淡苔薄滑,腰、股、腘窝、腓肠肌、外踝后、足小指、足掌心等处均有明显的压痛,无论卧、坐、站立,都有减痛姿势。卧则向健侧,屈膝关节,站立时身体向健侧倾斜,更不能取坐位。左侧下肢在髋、膝关节处微屈而足跟不着地。这正是《素问·痹论》“尻以代踵,脊以代头”的表现。喜暖恶寒,凡疼痛处用热敷即减,气候变凉或刮风,疼痛即加剧。痛甚时,身上微出汗。为风寒邪气滞于太阳、少阴两经之候。《灵枢·经脉篇》说;“膀胱足太阳之脉,……从腰中下夹脊,贯臀入腘中,……以下贯踹内,出外踝之后,循京骨,至小趾外侧。……肾足少阴之脉,起于小指之下,邪走足心,出于然谷之下,循内踝之后,别入跟中,以上踹内,出腘内廉,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络膀胱。”患者痛处,与两经经脉循行路线完全相符,结合恶寒喜热,脉来弦紧,舌苔薄滑诸症,其为风寒痹着无疑。用辛温行痹法,拟麻黄附子细辛汤加味:
麻黄三钱 川附片三钱 北细辛三钱 穿山龙一两 桂枝三钱
清水煎,去滓,热服,3剂。
风寒邪气既痹着于足太阳膀胱和足少阴肾经,便以麻黄、桂枝宣散太阳经的风寒;附片、细辛温化少阴经的风寒;重用穿山龙一味,专走两经的大经小络,尽除其深入的风寒邪气,并能温养肾和膀胱,药理实验证明,穿山龙在体内,可能具有类似甾体激素(如可的松)样的作用,凡因风、寒、湿引起的肢节疼痛症,均有显著效果。
10月20日复诊。疼痛已减轻大半,并稍能行动,惟腰部时有发凉的感觉,仍僵直,不能左右转侧;从臀部以下,疼痛的程度虽减轻,但有麻木感;脉来沉弦,舌质淡,苔少。是入于经脉的风寒已去,而肾和膀胱精气虚损的现象则大露。《素问·脉要精微论》说:“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膝者,筋之府,屈伸不能,行则偻附,筋将惫矣;骨者,髓之府,不能久立,行则振掉,骨将惫矣。”所谓“肾惫”、“筋惫”、“骨惫”,无非就是说精气的衰惫。精衰无以充骨濡筋,气衰无以温煦经脉,是以关节失灵,不能运动自如。当填精充气,温补肾膀,用桂附地黄丸加减:
熟地黄五钱 山茱萸五钱 白茯苓三钱 泽泻四钱 淮山药六钱 肉桂二钱 川附片三钱 威灵仙六钱 淫羊藿六钱 补骨脂四钱
清水煎,去滓,热服,3剂。
桂附地黄丸,本为温补精气的要方。以其毫无虚火的表现,故去丹皮。再加入威灵仙的专走膀胱,补骨脂的专走肾,淫羊藿的专走筋骨,使补益精气诸药得以充分发挥作用,而三药又都是助阳益精之品,更能显其相得益彰之妙。
10月24日三诊。患者竟大摇大摆地走来了。腰以下的疼痛完全消除,腰亦能运转自如。惟脉尚沉细,肾膀精气尚有继续温补的必要,嘱其将上方再煎服3剂外,同时另买6剂,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三钱,每服1丸,每天入睡前,用淡盐开水送服1次,坚持把丸药服完,则疗效庶几得以巩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