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某某,女,33岁,某某邮电局职员,初诊日期1974年12月5日。
患者主诉:从上个月17日开始感冒,头痛、乏力、全身酸疼、鼻塞、流涕、喷嚏、畏寒、发热,当天试体温38℃,第2天即现咳嗽、咽痒、声嘶。医务所给银翘解毒片两盒,服后头痛减轻,其他无变化。第3天去医院检查,体温仍38℃,即予注射青霉素,第4天发热和全身酸疼已消退,鼻也不塞,惟仍畏寒,咳嗽加剧,并出现胸骨后疼痛,开始仅是干咳,后来咳痰,痰不易咳出,现在咳痰已松动,尽是清稀黏液痰,从上星期四起,便终日咳嗽,在晨起、晚睡体位改变,或吸入冷空气后,咳嗽尤为剧烈,并引起胸部疼痛,恶心、呕吐、吐痰增多,随即能发生气急和哮鸣。本月1日再去医院检查,胸部X线透视无异征,医生仅说肺底部听到湿性啰音,给一些复方甘草片、止咳糖浆,服后毫无影响,前天起,又发热、畏寒,我接受了上次注射青霉素后咳嗽加剧的教训,拒绝了医院的治疗,特来就诊服中药。
诊脉浮弦而紧、苔白滑、发热、畏寒,从感冒以来,便未出汗,咳嗽气急而喘,胸部满痛,咽干不欲饮,时吐大量清稀黏液痰。据以上表现,可断为急性支气管炎的表寒里饮证。本病一经感冒,即突出地表现为剧咳、胸痛,并已持续3周不愈,这便是较典型的急性支气管炎表现。寒邪在表,本当用辛温解表法,以疏解寒邪,乃用银翘解毒辛凉之剂,不仅无以散寒,反足以使寒邪固冱于表而不得解。用青霉素抗菌药,虽然抑制发热于一时,寒邪毕竟未能外解,反而动其里饮,热退后又复发热畏寒,即是表邪未解的征候。寒邪不得出外,势必从皮毛循手太阴经而及于肺,以致支气管黏液腺肥大,分泌物增加,黏膜下层水肿,(医院检查,肺底部有湿性啰音,足以证明。)这就是所谓“里饮”证的病变。饮邪在肺,气失清肃,逆而上行,便引起咳嗽、气急、喘促;饮邪积而不散,有增无减,便胸满、胸痛,吐不完的清稀黏液痰;气管中病理性的黏液物增多,生理性的津液便减少,所以咽干不欲饮。似此表寒里饮之证,只宜散寒祛饮,表里两解,正合用仲景小青龙汤,方如下。
桂枝三钱 麻黄三钱 生姜三钱 炒白芍三钱 细辛二钱 炙甘草三钱 姜半夏四钱五味子一钱
2剂,分2天服完,热服,取微汗。
预约7日来复诊。7日午后患者果来,热退、咳止、胸痛消失,偶尔还吐一点清稀痰,嘱其不必再服药而去。
外感寒邪,只宜辛温解表,不宜辛凉之剂,本病如能及时解散表寒,支气管炎不一定要发生,乃一再用银翘散、青霉素中西药去抑制,表寒无去路,终于牵动里饮(即是引起黏液腺肥大,分泌物增加),这是辨证论治不恰当的结果。
小青龙汤的组成,是合用麻黄汤、桂枝汤以解表邪,加半夏、细辛配合麻黄以温散里饮。所以柯韵伯说:“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饮邪),故发表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五苓散)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然,五苓治水之蓄而不行,故专渗泻以利水而微发其汗,使水从下而去也。此方治水之动而不居(指清稀痰的不断产生和吐出),故备举辛温以散水(饮),而大发其汗,使水从外而出(即解表)。”(见《来苏集》)原方为干姜,因患者有干呕,故改用生姜。据我个人经验,凡用本方,麻黄的量不能少于细辛,五子味的量不能大于细辛,准此处方,疗效十分显著。
小青龙汤在《伤寒论》中凡两见,一条是:“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另一条是:“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前条说:“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后条虽没有说“表不解”,但却有“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是未服汤之前,还是“表不解”。因此,“表不解,有水气”,便是运用小青龙汤的标准。其实,通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无论急、慢性支气管炎,只要是属于寒证,而非热证,只要是吐的清稀黏液痰,而不是稠黏的脓性痰,都可应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