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骨髓增生程度
【临床意义】 按增生程度分5级。
1级:增生极度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亢进,主要见于急性和慢性白血病,偶见某些增生性贫血。
2级:增生明显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旺盛,常见于各种增生性贫血,如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溶血性贫血等,或某些白血病。
3级:增生活跃。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基本正常,见于正常人骨髓象,某些代偿增生比较差的贫血,也见于因骨髓取材时被部分血液稀释。
4级:增生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减低,常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及骨髓被部分血液稀释。
5级:增生极度减低。反映骨髓造血功能衰竭,见于典型再生障碍性贫血。判断增生程度时,必须结合血象及病史,充分注意受外周血液稀释的影响。
二、粒细胞与幼红细胞比例(粒/红比例)
【参考值】 成人:2~4∶1;
儿童约:2∶1。
【临床意义】
1.比例增加(指>5∶1) 见于:①粒系细胞增多,如急性或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感染(尤其是化脓性感染)、类白血病反应等;②红系细胞生成抑制,如纯红再障。
2.比例正常 见于:①正常人骨髓;②两系细胞同时成比例增多或减少,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瘤、骨髓转移等。
3.比例减低(指<2∶1) 见于:①粒系细胞减少,如粒细胞减少或缺乏症、化疗、放射病等;②红细胞增多,如溶血性贫血、缺铁性贫血、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脾功能亢进等。
三、粒系细胞改变
【临床意义】
1.粒系细胞增多
(1)以原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有早幼粒细胞增多,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常>50%;②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急性期,原粒细胞+早幼粒细胞>30%,常伴有粒系的细胞核和细胞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
(2)以早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急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早幼粒细胞型,早幼粒细胞>40%,含颗粒多,可见Auer's小体;②粒细胞缺乏症的恢复期,早幼粒细胞增多呈一过性,无Auer's小体。
(3)以中性中幼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可伴核、质发育不平衡及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②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病因解除后恢复正常。
(4)以中性晚幼粒、杆状核粒细胞增多为主,见于: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常伴嗜酸、嗜碱性粒细胞增多;②类白血病反应;③代谢障碍,如尿毒症、糖尿病酮症;④中毒,包括药物、毒物及异常蛋白注射;⑤其他,如严重创伤、急性失血、大手术后等。
(5)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某些血液病,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嗜酸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等;②寄生虫感染;③某些变态反应性疾病及皮肤病;④家族性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6)嗜碱性粒细胞增多,见于:①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②嗜碱性粒细胞白血病;③放射反应。
2.粒系细胞减少
(1)粒细胞减少,粒细胞缺乏症。
(2)再生障碍性贫血。
(3)急性造血停滞。
3.粒系细胞形态异常
(1)胞核异常:①分叶过多见于严重感染、肿瘤、巨幼红细胞性贫血等;②Pelger-Huet畸形,成熟粒细胞核不分叶或仅分两叶,称哑铃状,见于先天性或继发于造血异常综合征(MDS)、白血病等。
(2)胞质异常:①中毒颗粒、空泡、吞噬异常;②胞质中出现Chediak-Higashi颗粒或Dohle包涵体。前者见于Chediak-Higashi综合征,偶见于淋巴瘤及白血病;后者见于急性感染、严重代谢障碍、中毒等。
四、红系细胞改变
【临床意义】
1.红系细胞真性增多
(1)小幼红细胞增多:由于血红蛋白合成障碍,幼红细胞呈细胞小型化,早幼红、中幼红细胞变化明显,示数量增多、胞体小,核染质致密深染,易见核碎片,胞质少,边缘不整齐呈锯齿状,嗜碱性强。见于缺铁性贫血、珠蛋白生成障碍性贫血及铁粒幼细胞性贫血等。
(2)正幼红细胞增多:见于溶血性贫血、急性失血性贫血、真性红细胞增多症等,各阶段幼红细胞仍保持正常比例。
(3)正幼红细胞增多伴成熟受阻:见于脾功能亢进及增生性再生障碍性贫血。前者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活跃,粒系和红系有不同程度的成熟受阻,巨核细胞系增多呈成熟受阻。后者骨髓呈灶性造血,虽见有核细胞增生活跃,但巨核细胞明显减少。
(4)巨幼红细胞增多:鉴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幼红细胞呈胞体大,胞质丰富,核染质细致疏松,可见多核巨幼红细胞;粒细胞系可见幼粒细胞胞体增多,核肿胀,核染质疏松,成熟粒细胞有核外分叶过多现象。给予维生素B12或叶酸治疗能使巨幼红细胞转为正幼红细胞。
(5)巨幼红样细胞增多:巨幼红样细胞形态与巨幼红细胞相似。见于白血病、急性红血病。由于接受抗叶酸等抗代谢治疗后,幼红细胞可呈巨幼红变。巨幼红样细胞给予维生素B12或叶酸治疗不能转为正幼红细胞。
(6)大幼红细胞增多:大幼红细胞体积比相应阶段的正幼红细胞大,但核的结构无变化。见于溶血性贫血、某些难治性贫血及巨幼细胞性贫血经治疗未完全恢复者。
(7)铁粒幼细胞增多:经铁粒染色后,病理性铁粒幼细胞呈多而粗大的铁颗粒,常围绕核的周围排列呈环形,称环形铁粒幼细胞,见于铁粒幼细胞性贫血。幼红细胞尚可呈轻度巨幼红样变,成熟红细胞中心淡染区扩大及大小不等。
2.红系细胞相对性增多 见于粒细胞减少症、放射病等。
3.红系细胞绝对性减少及淋巴细胞相对性增多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及转移癌等。巨核细胞及粒系细胞均见减少。
4.单纯红细胞系减少 见于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红比例相对增高,巨核细胞及粒系细胞无明显改变。
五、淋巴细胞系改变
【临床意义】
1.恶性增生
(1)以原淋巴细胞即幼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原、幼淋巴细胞可呈病理性变化,如核凹陷、核折叠及核裂隙等,胞质常见空泡,有时可见大量破碎细胞。
(2)以成熟淋巴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淋巴细胞质有时可见小空泡,幼淋巴细胞很少。
2.良性增生
(1)良性增多,伴有形态异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流行性出血热。除淋巴细胞数量增多外,可见异性淋巴细胞(空泡型、不规则型、幼稚型等)。
(2)良性增多,形态正常。见于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百日咳及淋巴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
六、单核细胞系增多
【临床意义】
1.恶性增生 见于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以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多见。有3种类型:
(1)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以原单核细胞增生为主(未分化型),也有以幼单核细胞增生为主,原单核细胞少数(分化型)。
(2)急性粒-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此型兼有粒及单核两系细胞增生,两者可有不同比例存在。
(3)慢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以成熟单核细胞为主,伴有异形,上可有少数幼单核细胞。该型白血病较为少见。
2.良性增生 见于粒细胞缺乏症、病毒感染、结核病、疟疾等,多为形态正常的成熟单核细胞。
七、巨核细胞系改变
【临床意义】
1.巨核细胞增多
(1)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以幼聚合及颗粒性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
(2)以产板型巨核细胞增多为主。见于急性失血性贫血、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过敏性紫癜等。
(3)巨核细胞增多呈现左移伴有形态异常、畸形。见于巨核细胞性白血病。
(4)巨核细胞数正常或稍增多,形态异常,呈核分叶过多。见于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及白血病。
2.巨核细胞减少 见于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阵发性睡眠性血红蛋白尿等。
八、浆细胞系改变
【临床意义】
1.浆细胞恶性增多 浆细胞增多常>20%,形态呈病理性异常。见于多发性骨髓瘤、浆细胞性白血病。
2.浆细胞反应性增多 浆细胞<20%,形态正常,多为成熟型。见于疱疹、风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梅毒、肝炎、结缔组织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粒细胞缺乏症(浆细胞相对性增多)。
九、组织细胞增多
【临床意义】
1.恶性增生 组织细胞呈不同程度增生伴形态异常,可见淋巴样组织细胞、单核样组织细胞、吞噬型组织细胞、多核巨型组织细胞、怪异的异常组织细胞,后两种异形组织细胞常见于恶性组织细胞病。
2.反应性增多 见于伤寒、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败血症等感染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及其他反应性组织细胞增多症。
十、骨髓象与血象的关系
检查骨髓象时,必须同时检查血象,两者结合起来分析,才能作出确切的诊断。常兼有以下情况:
1.某些疾病骨髓象变化相似,但血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失血性贫血等骨髓象的变化相似,而血象在缺铁性贫血时表现为红细胞体积小,中心淡染区扩大,白细胞及血小板计数正常;在溶血性贫血时可见异形红细胞,网织红细胞明显增多;在急性失血性贫血时红细胞形态改变不明显,白细胞、血小板及网织红细胞常增多。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粒细胞性类白血病反应的骨髓象与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骨髓象相似,但血象中白细胞计数和形态两者不同,有助鉴别。
2.某些疾病血象变化相似,但骨髓象变化有明显差别。如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血象均呈三系血细胞减少,但骨髓象在白细胞不增多性白血病表现有核细胞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原始和幼稚细胞明显增多;再生障碍性贫血时则有核细胞明显或极度减低,淋巴细胞相对增多;恶性组织细胞增多症时出现病理性组织细胞,可资鉴别。
3.某些疾病血象变化不明显,但骨髓象有明显变化。如多发性骨髓瘤、戈谢病,尼曼-匹克病、海蓝组织细胞增生症等,特异性的病理细胞出现在骨髓象中。
4.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血象中出现较多的异形淋巴细胞为本病诊断的主要依据,而骨髓象变化不明显。
5.急性白血病,尤其在细胞分化不良时,确定细胞类型有时困难,若将骨髓片和血片结合对比检查,有助于对细胞类型的认定。
十一、骨髓象检查在临床诊断的价值
1.肯定性诊断 骨髓中具有特异性病理细胞时,如白血病细胞、巨幼红细胞、骨髓瘤细胞、异形组织细胞、癌细胞等,根据骨髓象即可肯定诊断。
2.符合性诊断 骨髓象表现异常变化,结合临床病史可符合诊断。如缺铁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粒细胞缺乏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脾功能亢进、类白血病反应等。
3.提示性诊断 骨髓象可提供进一步诊断线索。如溶血性贫血需结合病史做溶血检查才能明确诊断。
4.除外性诊断 骨髓象的检查能排除临床上被怀疑的疾病。如全白细胞减少,疑患急性白血病而骨髓检查无相应改变时,可作出排除性诊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