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脊液颜色
【参考结果】 正常脑脊液无色。
【临床意义】 均匀红色为蛛网膜下腔出血;淡黄色多为陈旧性出血,或脑部肿瘤、脑栓塞、重度黄疸、胡萝卜素血症等;白色常见于脑膜炎双球菌所致的脑膜炎;绿色见于绿脓杆菌、甲型链球菌感染;黑色或褐色见于中枢神经系统黑色素瘤。
二、脑脊液透明度
【参考结果】 正常脑脊液清晰透明。
【临床意义】 穿刺时脑膜损伤可呈红色微浑;脑脊液中有较多的细胞或细菌存在时可呈浑浊,如脓性脑膜炎时细胞数大量增加,可呈乳白色浑浊;结核性脑膜炎时细胞数中度增加,可呈毛玻璃样微浑;病毒性脑炎、梅毒性脑炎脑脊液仍呈透明。
三、脑脊液凝固物
【参考结果】 正常脑脊液不产生凝固。
【临床意义】
1.块状凝固 见于化脓性脑膜炎。
2.胶样凝固 多见于脊髓肿瘤或蛛网膜下腔梗阻所致的脑脊液浓缩。
3.膜样凝固 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
四、脑脊液比重
【参考值】 1.005~1.009。【临床意义】 炎症时升高。
五、脑脊液pH
【参考值】 7.28~7.32。
【临床意义】 炎症时多降低。
六、脑脊液潘氏试验
【参考值】 弱阳性反应(苯酚法)。
【临床意义】 阳性见于各种脑膜炎、脑炎、脑出血、蛛网膜下腔梗阻和出血、多发性神经炎、变形性脊椎病等。
七、脑脊液葡萄糖测定
【参考值】 2.5~4.5mmol/L(氧化酶法)。
【临床意义】 增高见于糖尿病、乙型脑炎、病毒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脑卒中、脑肿瘤等。降低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蛛网膜下腔出血、原发性或转移性脑膜肿瘤等。
八、脑脊液氯化物测定
【参考值】 120~130mmol/L(电极法)。
【临床意义】 结核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脊髓灰质炎、中毒性脑炎、脑肿瘤等脑脊液中氯化物有不同程度减少。尿毒症、肾炎、浆液性脑膜炎时可增加。
九、脑脊液细胞计数
【参考值】 成人:(0~8)×106/L;
儿童:(0~15)×106/L。
【临床意义】 中枢神经系统炎症增加。
十、脑脊液细胞分类
【临床意义】
1.红细胞增多 见于脑室或蛛网膜下腔出血。
2.中性粒细胞增多 见于化脓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流行性脑膜炎急性期,以及肿瘤转移、脑室造影、脑血管栓塞、多次腰椎穿刺后等。
3.淋巴细胞增多 见于病毒性脑膜炎、结核性脑膜炎、真菌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以及多发性硬化症、药物性脑病、脑结节病、多神经炎、动脉周围炎、格林-巴利综合征。
4.巨噬细胞 多见于结核性脑膜炎和真菌性脑膜炎。
5.肿瘤细胞和白血病细胞 见于脑部肿瘤及脑膜白血病。
十一、脑脊液细菌涂片检查
【临床意义】
1.革兰染色检查 革兰阳性多为肺炎双球菌、链球菌;阴性为脑膜炎双球菌。
2.抗酸染色检查 阳性多为结核杆菌。
十二、脑脊液免疫球蛋白测定
【参考值】 IgG:0.01~0.04g/L;
IgA:0.001~0.006g/L(比浊法);
IgM:0.00011~0.00022g/L。
【临床意义】 IgG增加见于多发性硬化症、亚急性硬化性脑炎、结核性脑膜炎、梅毒性脑膜炎、舞蹈病等;IgA增加见于化脓性和结核性脑膜炎、神经性梅毒、肿瘤等;IgM出现提示中枢神经系统近期有感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