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窒息是指因缺氧发生宫内窘迫及娩出过程中引起的呼吸循环障碍,导致患儿血氧浓度降低、二氧化碳水平升高、酸中毒。新生儿窒息的本质是缺氧,新生儿窒息复苏处理的过程实质是纠正缺氧的过程,复苏的目标就是重建和支持心、肺功能。
新法复苏是救治窒息新生儿的最有效方法。有资料证实经实施新法复苏,窒息新生儿病死率已较前下降了39.2%~88.1%,还有报道指出实施有效的复苏后已罕见新生儿窒息死亡。窒息复苏是产、儿、麻醉科医护人员必须掌握的基本技术。实施复苏必须争分夺秒,复苏成败与争取时间密切相关,呼吸停止后延迟复苏1min,相应出现喘息约晚2min,恢复规则呼吸约晚4min。
一、窒息复苏准备
1.各类器械物品准备 辐射保暖台或加热器、听诊器、负压吸球、带负压表的电动吸引器、一次性各型号黏液吸管、面罩气囊复苏器(要有安全阀或压力表,能提供90%~100%浓度氧)、不同大小型号面罩、带有流量计的供氧设施、新生儿喉镜(附不同大小镜片及备有电池与小灯泡)、不同大小型号的气管内导管、导管内导丝(管芯)、胶布、剪刀、注射器、针头、脐静脉针头或脐静脉导管与插管包、脐带夹、胃管等。
2.药物准备 1/万肾上腺素、10%葡萄糖液、生理盐水、注射用水、碳酸氢钠、纳洛酮等。
3.人员准备
(1)在每次分娩时,至少有1名熟练掌握新生儿复苏技术的医务人员在场。
(2)严重窒息的复苏或复杂的复苏过程需要2人或组成复苏小组。
(3)多胎分娩的每个新生儿都应有1个独立小组。
(4)复苏小组每个成员有明确分工。
4.预测复苏需要 加强产科、儿科的协作,有高危妊娠者住院或有胎儿窘迫时儿科医生应于产前了解产妇围生病史和胎儿情况,掌握发生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两科医务人员共同商讨可能出现的特殊情况,做好复苏准备,见表19-1。
表19-1 新生儿窒息的危险因素
二、ABCDE复苏方案
1.A(Air Way) 建立通畅的呼吸道,包括口、鼻、咽部清吸、气管插管、气管内清吸、气管内冲洗等。
2.B(Breathing) 建立呼吸,增加通气和保证供氧,包括面罩加压给氧、气管内加压人工呼吸。
3.C(Circulation) 建立正常循环,保证足够的心搏出量,包括胸外按压心脏。
4.D(Drugs) 药物治疗,纠正酸中毒等,在经C处理30s心率仍不回升时用。
5.E(Evaluation) 评价、监护,注意保暖,减少氧耗。
大多数足月新生儿的复苏只需保暖、清理气道以及稍加刺激,仅少数新生儿需要进一步干预,对其中大部分新生儿,高浓度吸氧及面罩和气囊通气有效,少数严重窒息者可能需要胸外按压,更少数新生儿需要复苏药物治疗。
用倒金字塔图可表示新生儿复苏方法的相对使用频度及先后次序,显示复苏应依次进行,每完成一个步骤后都应再次进行评估,以防不必要的干预措施和潜在的并发症,见图19-1。
图19-1 新生儿复苏方法(倒金字塔图)
倒金字塔图最能说明每步复苏相对的需要频次,顶部一行都需要(100%),往下则依次递减,中部需要通气约10%,直到底部(胸外按压和用药)很少需要(但不是不需要)。曾氏等报道8 101例活产儿中,经历A步骤8 101例(100%)、B步骤963例(11.9%)、C步骤59例(0.7%)、D步骤14例(0.17%),其窒息病死率仅0.4%;Ginsberg等报道30 839例中,仅0.12%使用了胸外按压和肾上腺素。
在ABCDE复苏原则下,新生儿复苏可分为4个步骤:①基本步骤,包括快速评估和稳定情况下的最初步骤;②人工呼吸,包括面罩或气管插管正压人工呼吸;③胸外按压;④给予药物或扩容输液。以下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图有ABCD 4个步骤,每个步骤30s,顺序地呈现出一个严重窒息的新生儿复苏所经历的全部过程,见图19-2。
复苏流程图单线竖排,简洁而了然,特别突出了“快”字,反映了复苏的真实情况。具体讲就是ABC 3个步骤,清楚标明每步只占30s,如需完成ABC 3步,应快至90s完成,如仅需做A步或AB两步,则只需30s或60s,不能任意拖延。每步后视评估结果决定是否切换至下一步。除A前快速评估有5项指标(胎粪、呼吸、肌张力、肤色、早产)需时5s外,初步复苏评估主要看呼吸、心率和肤色,耗时更短。
在完整和充分的复苏努力(经过复苏4个阶段)下,心搏停止15min后,停止复苏是恰当的。目前资料支持心搏停止10min后复苏的新生儿可死亡或存活后有严重残疾,但此点仅供参考。
图19-2 新生儿窒息复苏流程
三、初步复苏处理
胎头娩出后不应急于娩肩,而应立即挤净或吸除口、咽、喉、鼻内的黏液。
1.保暖 新生儿从子宫内37.5℃左右的羊水中娩出,与周围环境的温湿度差异甚大。所有新生儿均难以耐受寒冷环境,处于抑制状态的新生儿发生寒冷应急并发症的危险性特别高,低体温时酸中毒的恢复缓慢。为防止新生儿受寒增加氧耗和加重代谢性酸中毒,必须有一个保暖的小环境,否则复苏反应就会延长。通过以下几方面工作可减少热量散失:迅速擦干身上的羊水;将新生儿放入预热的暖箱或烤灯下;脱去潮湿的衣物。采用顶式远外红辐射热源保暖台时应避免因高温而引发呼吸抑制。
2.摆好体位 取仰卧轻度头低足高位,同时在肩下用布类垫高2~3cm。如有大量黏液溢出者则把头转向一侧。
3.清理气道 如新生儿有呼吸但未产生有效规则的通气,一般是由于气道阻塞所致,应立即纠正颈部过度伸展或过度屈曲的体位或清除分泌物。应使新生儿仰卧或侧卧位,这时颈部处于中性位,避免颈部延伸或过屈。如有大量分泌物,新生儿应放于侧卧位,颈部略为伸展,这样分泌物可积于口腔而不在咽后部。
4.吸引 在肩部娩出后、胸部娩出前用吸球吸口、咽、鼻。健康、有活力的新生儿通常在出生后无需吸引,可用纱布或毛巾擦去口鼻的分泌物。如需吸引,用吸球或吸管(8F或10F)先口、咽后鼻清理分泌物。吸引时注意过度用力可能导致喉痉挛和迷走神经性的心动过缓,并延迟自主呼吸的开始。当羊水有胎粪污染时,无论胎粪是稠或稀,头部一娩出后就应用大孔吸管(12F或14F)或吸球对口、咽、鼻进行吸引。
5.揩干全身 防止因身上羊水蒸发散热而使体温下降。
6.触觉刺激 揩干羊水和吸出黏液本身就是一种触觉刺激,多数能引出自主呼吸。如仍无效时可弹拍足底或摩擦背部促使呼吸。对于触觉刺激2次无效者,立即改用气囊面罩复苏器人工呼吸。
7.评估 应在置于温暖环境、清理呼吸道、擦干羊水和给予刺激后立即进行评估。以上处理方法在实际应用中是同时进行的。
(1)呼吸:首次评分应包括呼吸有无及其质量,如呼吸良好,接着评估心率;如呼吸不充分或存在呼吸困难,应立即正压通气;如呼吸浅、慢,在给予100%氧气的同时,尝试进行短时间的刺激。呼吸频度及深度在几秒钟的刺激及吸氧后应增加,如5~10s的刺激与吸氧后无反应,应开始正压给氧。对继续刺激后仍处于明显抑制状态,有发绀和无反应的新生儿,继续刺激只能增加低氧血症和延误通气的开始。仅仅有呼吸存在并不能保证通气充分,浅呼吸仅对气道无效腔(死腔)通气,不能提供充分的肺泡通气,导致低氧血症、高碳酸血症,同时心率减慢。
(2)心率:心率是新生儿窘迫程度的可靠指标,也是判断复苏效果的关键指标。心率测定方法:①触摸脐带根部搏动;②触摸肱动脉或股动脉搏动;③听诊心尖部心音。也可用心率监测系统,但安装需花费时间,而且当胎脂还覆盖于新生儿体表时电极可能接触不良。心率>100/min,有自主呼吸,继续评估;心率<100/min,立即给予正压吸纯氧。
(3)皮肤颜色:即使通气良好,心率>100/min,新生儿仍可有发绀。如为中央性发绀并有自主呼吸,心率正常,应给100%纯氧,直到确定发绀的原因;周围性发绀的婴儿不需要用氧,这是降生后最初数分钟内常见的情况,并不表明缺氧。
(4)Apgar评分:常规在出生后1min、5min进行评定,如5min Apgar评分<7分,则每5min再进行1次评分,直到20min。然而Apgar评分并不是决定是否需要复苏的依据,如需复苏应立即进行,不应因进行Apgar评分而推迟复苏。
8.吸氧 如果新生儿复苏过程中需要吸氧,应用100%纯氧,而不考虑其潜在危险。氧气最好应加热和湿化,流量不低于5L/min。
(1)复苏时短期给氧可用接自氧源湿化瓶的皮管直接在口鼻前喷氧,流量以5L/min为宜,皮管离口鼻1cm时氧浓度约80%,2cm时约60%,4cm时约40%;面罩紧贴面部时,氧浓度为60%~80%,不紧贴约为40%。
(2)传统的新生儿窒息复苏均采用100%纯氧进行正压通气。但由于考虑到缺血-再灌注时产生氧自由基对机体的损害及高氧的其他不利影响,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有学者对纯氧复苏提出质疑,开始研究使用空气复苏。但现有证据未能说明空气复苏优于纯氧复苏,但能够说明在新生儿复苏过程中空气与纯氧同样有效,无论是短期效果还是长期预后均无明显差别;而且空气复苏减少了机体的氧化应激反应,会避免由于高氧血症所造成的损害。尽管如此,经过循证医学的荟萃分析和论证,结果认为目前尚无充足的证据来推荐应用空气复苏,并注意到现有研究在病例数量和方法学方面的局限性。因此,在2000年新生儿窒息复苏国际指南中仍然推荐复苏时使用100%纯氧,但是“在无氧源可以利用的情况下,可使用空气进行正压通气”。
四、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
通过正压给氧可使肺泡扩张,增加通气及建立呼吸。新生儿复苏成功的关键是建立充分的正压人工呼吸。
1.指征
(1)呼吸暂停或仅有喘息。
(2)心率<100/min。
(3)持续性中央型发绀,给100%氧气后仍持续发绀。
2.方法
(1)接100%纯氧,如不能得到氧可给新生儿用空气正压。
(2)摆好体位,选择合适面罩放置于新生儿面部,以达到密闭而不压及两眼和颌下为准。
(3)以左手拇、示、中三指压住面罩,环指固定面罩于颌下缘,右手拇、示、中指指尖挤压气囊。
3.正压给氧
(1)氧流量5L/min。
(2)在复苏仪进空气端接储氧器可供90%~100%氧,如不接则为40%氧气。
(3)通气频率40~60/min(胸外按压时30/min)。
(4)吸呼比例(手指压与放的时间)。
(5)压力:对大多数新生儿最初肺膨胀压力需2.94~3.92kPa(30~40cmH2O),也有要求高达4.90kPa(50cmH2O)。因此,最初几次压力稍高,需2.94~3.92kPa(30~40cmH2O),以后1.96kPa(20cmH2O)。
4.效果 有效的人工呼吸应显示双肺扩张,由患儿胸廓呈浅呼吸状、听呼吸音、心率与肤色好转作出评价。如胸廓不运动,应考虑面罩不密闭、气道阻塞或压力不足,并做及时处理。
正压给氧>2min者应插入胃管,避免过多气体进入胃而致腹胀。
经100%氧的充分人工呼吸30s后,如有自主呼吸,且心率>100/min,可逐步减少并停止正压人工呼吸;如自主呼吸不充分,或心率<100/min,须继续用气囊面罩或气管导管做人工呼吸;如心率<60/min,继续正压人工呼吸,开始胸外按压,并考虑气管插管。
五、喉镜下气管内插管
1.指征
(1)需清理呼吸道及正压通气。
(2)气囊面罩正压人工呼吸无效,或需长时间正压给氧。
(3)需施行胸外按压。
(4)需气管内给药。
(5)特殊病例,如拟诊为膈疝儿等。
复苏流程图的ABCD 4个步骤都有*号,即如有指征,在任何一步都需气管插管。在实践中气管插管比胸外按压机会多,很多重度窒息仅气管插管正压通气就能满意复苏,不必再加胸外按压,如需胸外按压(心率<60/min),说明窒息甚重,更是气管插管的指征。特别是极重窒息儿(如胎心消失,Apgar评分0~1分),一俟娩出,置保暖台摆好体位后第一件事就是争分夺秒紧急气管插管通气(往往胸外按压和给药同时跟上),此时揩干、刺激都要放后。
2.插管时间 要求在20s内完成并做1次吸引。
3.插管途径 分经口或鼻2种,可根据病情、场合及习惯而定。前者方法简单、迅速,缺点是固定不好,口腔分泌物多;后者固定牢固,缺点是操作较复杂、长时间使用可引起鼻中隔或鼻翼坏死、分泌物不易引流等缺点。临床上多选用前者。
4.导管选择 一般使用无套囊者。气管内导管的型号可通过婴儿体重、孕周等进行估算。选用的插管器械及插入深度可见表19-2。
表19-2 插管器械及插入深度参考表
5.经口气管插管基本步骤
(1)患儿平卧,头轻微仰伸位,肩下垫2~3cm高垫枕。
(2)左手握镜,喉镜镜片从口角侧伸入沿舌面右边滑入,将舌头推至口腔左边,通过舌与硬腭间沿中线向前推进插入会厌软骨谷内。
(3)暴露声门,采取一轻抬一轻压手法。一轻抬,持镜的左手向上提并用腕力向后下提起位于会厌软骨谷内的镜片顶端,会厌被举起向前贴于镜片下面,声门即暴露;一轻压,如声门暴露不完全,由助手或术者自己将固定在颏下的左小指移至环状软骨上轻压使气管下移,声门可得到最佳暴露。
(4)右手持装有管芯的导管,弯曲部向上插入声门下,将导管管端置于声门与气管隆突之间,接近气管中点。右手固定气管导管于嘴角,取出喉镜,左手拔去管芯,立即进行1次吸引以吸出气管内分泌物。
(5)迅速接氧气或复苏囊,观察证实导管已达正确位置后以胶布固定气管导管。
6.判断导管管端位于气管中点的常用方法
(1)声门线法:导管声门线与声门口吻合。
(2)胸骨上切迹摸管法:操作者助手的小指尖垂直置于胸骨上切迹,当导管在气管前进中小指尖触摸到管端示管端已达气管中点。
(3)体重法:体重1、2、3kg唇-端距离为6、7、8cm。头位改变会影响插入深度。
7.确定导管位置是否正确的方法
(1)观察胸壁运动是否对称。
(2)听诊双肺呼吸音是否一致,尤其是腋下,且胃部无呼吸音。
(3)确定无胃部扩张。
(4)观察呼气时导管内有否雾气。
(5)注意心率、肤色和新生儿活动的好转。
(6)检测呼出的二氧化碳。
六、胎粪污染及处理
胎粪吸入综合征(MAS)是新生儿发病和死亡的重要原因,表现为呼吸窘迫和缺氧,并与吸入性肺炎和气胸等有关联,部分患儿可出现持续肺动脉高压。
分娩过程中如检出羊水粪染存在,分娩应分阶段进行,以利于在新生儿第一次呼吸前清理其咽部。当胎头一娩出,新生儿的口、鼻腔和前咽部应用大号(12F或14F)吸管彻底清吸,无大号吸管也可用吸球。吸引在肩和胸娩出之前进行可降低发生胎粪吸入综合征的危险。
所有分娩中约12%伴有羊水粪染;尽管通过出生时的清吸,在新生儿第一次宫外呼吸前,有羊水粪染的新生儿中20%~30%气管内存在胎粪。但在这些有羊水粪染的新生儿中,大多数能迅速建立自主呼吸,反应良好,仅少数发生不同程度的呼吸窘迫。从20世纪70年代起,有学者主张对所有出生时有羊水粪染的新生儿进行气管内吸引,尽管无随机对照的临床研究,但他们认为生后即刻的气管内吸引降低了MAS的发生率和病死率。然而气管内吸引必要性的争论一直没有停止。Lin等对3年间8 967例活产儿的分析总结发现,出生时羊水粪染708例,发生MAS 24例,其中11例需机械通气。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与MAS相关的独立因素有:胎儿宫内窘迫、1min和5minApgar评分<7分和胎粪黏稠。当这些因素存在时,有79.8%的可能发生MAS,而无这些因素存在时,仅有0.8%的危险。2000年Wiswell等完成一项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对照研究。研究对象入选标准包括:胎龄≥37周、羊水粪染、有活力的新生儿。在12个中心共入选2 094人,随机分为气管内吸引组与常规吸引组,MAS发生率前者3.2%,后者2.7%,无明显差异;在气管插管的患儿中,3.8%发生一过性的轻度合并症。
经过循证医学的论证认为,对于有活力的、羊水粪染的足月儿进行气管内吸引并不优于常规的复苏处理(包括口咽部吸引),分娩后是否进行气管插管吸引不是取决于胎粪的黏稠度,而是新生儿是否具有活力。“无活力”表明宫内吸入胎粪造成患儿的抑制状态,在这种情况下气管内吸引是非常必要而且需要即刻进行。其他的复苏步骤如擦干、刺激、正压人工通气应延迟到插管吸引之后。如最初表现有活力的新生儿出现呼吸停止或窘迫,也要考虑气管内吸引。
流程图内出生后第一个30s即需进行“快速评估”,提出“有活力”和“无活力”的概念,窒息复苏是针对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是否气管内插管气管吸引胎粪的问题,如羊水胎粪污染,新生儿有活力(呼吸规则或哭声响亮、肌张力好、肤色红润)不需要做气管插管;新生儿无活力(3条中有1条不好)则立即将新生儿置于开放暖箱保暖下摆正体位(可先不擦干)经气管插管气管内吸引胎粪,吸引后完成初步复苏再“评估”呼吸、心率和肤色。“快速评估”、初步复苏及“评估”开始的时间为30s。
2000年后国外多中心研究结果建议对有活力的胎粪污染儿可先观察再决定是否气管吸引,只对活力差的那部分马上吸引,并推荐使用胎粪吸引管连接气管导管边吸边退,而不用气管内吸引管。
胎粪污染新生儿进行气管内吸引的指征:①在声门下气管内仍有胎粪且无自主呼吸,提示宫内吸入并需要气管插管吸引。②如羊水中有胎粪,新生儿呈现无活力(无哭声或呼吸抑制,肌张力低下,或心率<100/min),出生后在辐射暖台保暖下立即插入喉镜从口咽部先吸出残留胎粪并气管插管吸引气道内胎粪。
七、胸外按压心脏
胸外按压的目的是增加心排血量迫使循环血量把氧带到全身,以维持最低的生命需要及减少器官损害。正压人工呼吸应为复苏的首要步骤,心脏按压必须在有效的人工呼吸下进行,因胸外按压可能会降低人工呼吸的有效性。
在无足够通气时胸外按压只会限制胸廓减少通气。所以,在复苏过程中,要先A,后B,再C,不能一见婴儿不好就慌忙进行胸外按压(先C,后AB)。即参照复苏流程图,AB两步60s完成后,心率仍<60/min,不是先进行胸外按压(C),如有气管插管指征应先气管插管,再配合胸外按压。
1.指征 100%氧充分正压人工呼吸30s后心率<60/min。
2.方法 于胸骨下1/3处(两乳头连线下方)按压,深度为胸廓前后径的1/3,胸外按压和人工呼吸的比例为3∶1,即90/min按压和30/min呼吸,达到每分钟约120个动作。因此,每个动作约1/2s,2s内3次胸外按压、1次正压呼吸,每次人工呼吸后第1次心脏按压时呼气。每30s重新评估心率,继续胸外按压直至自主心率>60/min。
具体操作包括有拇指手掌法与两手法。
(1)两拇指-双手环绕法:双手拇指压胸骨,根据新生儿体型不同,拇指重叠或并排,双手环绕胸廓支撑背部,此法有利于心脏收缩和冠状动脉灌注。
(2)两手指法:右手两个手指放在胸骨上,左手支撑背部。按压和放松的时间比例为按压稍短于放松,放松时拇指或其他手指应一直放在胸骨按压处。此法对较小的新生儿有利。
八、用 药
在产房用于复苏的药物仅限于肾上腺素、扩容药、碳酸氢钠和纳洛酮,且应严格掌握适应证。新生儿出现心动过缓通常是因为肺部充盈不充分或严重缺氧,此时最重要的步骤是充分的正压人工呼吸。在无有效通气和加强循环时用药不利于复苏。
1.给药途径
(1)脐静脉:是复苏时给药的良好途径,易于定位和插管,但安全地进行脐静脉插管和固定导管需经专门训练。
(2)四肢末梢静脉、头皮静脉:复苏时难以穿刺,必要时可用。
(3)骨穿插管:可提供一条不会塌陷的静脉丛,骨内置管穿刺点在胫骨粗隆下方1~3cm处的胫骨内侧面的静脉通道上。此技术在其他途径均无法建立时使用。
(4)气管内给药:在无法建立血管通路时,可经气管内给肾上腺素和纳洛酮。由于气管内给药的最适剂量尚未确定,可参照静脉给药剂量。有人提出肾上腺素剂量为静脉给药的10倍,其他药物为静脉给药的2~3倍。气管内给药时应将药物用3~5ml生理盐水稀释,用药后进行几次正压通气。
永远不应采用心脏穿刺给药。
2.复苏用药 见表19-3。
表19-3 窒息复苏用药
(1)肾上腺素
①指征:30s正压人工呼吸和胸外按压后心率持续<60/min,或出现心搏停止。
②作用:收缩血管、增强心脏收缩力、加快心率。
③剂量:静脉注入时以1∶10 000溶液按0.1~0.3ml/kg给药,需要时每3~5min重复1次。
部分患儿对标准剂量无反应时,可能会对较大剂量有反应。然而,没有充分的资料供评价新生儿使用大剂量肾上腺素的效果,其安全性也未确定。大剂量肾上腺素可致较长时间的血压升高,高血压可引起并发症,如早产儿颅内出血。如新生儿没有建立血管通路,正压给纯氧无效或气管内用标准剂量肾上腺素无效时,才考虑气管内给较大剂量的肾上腺素(0.1mg/kg,1∶1 000溶液)。
(2)扩容药
①指征:有低血容量时必须使用扩容药,已怀疑失血或休克且对其他复苏措施无足够反应考虑扩充血容量。
来自胎儿-母体病因的急性失血证据:吸氧后持续苍白;脉细弱而心率正常;复苏处理(包括有效通气)效果不佳。
②扩容药选择:在产房或手术室可选择使用的扩容药包括等渗晶体溶液,如生理盐水或乳酸林格液;大量失血补充液体需要输入与患儿交叉配血阴性的同型血或Rh阴性的O型血红细胞。在国际指南中,含白蛋白的溶液不再是最初扩容的液体选择,因为生物制品有传播疾病的危险,有报道会损害心肌,且可增加病死率。
③剂量:首次10ml/kg,经静脉缓慢推入(5~10min)。在进一步的临床评估和反应观察后可重复注入此剂量。
(3)碳酸氢钠:碳酸氢钠的高渗透性和产生CO2的特性可对心肌和大脑功能造成损害。应在建立充分的正压人工呼吸和血液循环之后给药。如复苏时间短暂,不宜用碳酸氢钠;但当其他措施无效,复苏时间延长时,碳酸氢钠可能有益。
剂量:5%碳酸氢钠3.3ml/kg用等量10%葡萄糖溶液稀释后经脐静脉或外周静脉缓慢注射(>2min)。
(4)纳洛酮:从复苏常规用药中去除而放至特殊用药章,对无呼吸的新生儿不应当是首选治疗方法,应先给正压人工呼吸。
①应用需以下两个指征同时出现:充分正压人工呼吸使心率和肤色恢复正常后仍存在严重的呼吸抑制;母亲分娩前4h内有使用麻醉镇静药史。在注射纳洛酮前,始终都要建立和维持充分的人工呼吸。
②剂量:0.1mg/kg经静脉、气管导管给药,如灌流充分可肌内或皮下给药。
③注意:由于麻醉药药效时间通常比纳洛酮长,可能需要重复注射纳洛酮防止呼吸暂停复发;母亲疑似吸毒或持续使用美沙酮的新生儿不可用纳洛酮,因其可导致新生儿严重惊厥。
(广州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 崔其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