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方证是辨证论治的基础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众所周知,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两者既分又合,相辅相成,完成了对疾病的辨证论治。6.细辨方证 证候以方剂命名,就是方证。它是辨证的最基础单位,具有定位、定量、定性的实践性质,是辨证的基础环节。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流程图中的细辨方证与选方遣药及其两者的解说中,可以发现:方证与方药恰如其分的技术对接,即方证是辨证论治最基础的单位,为我们探究方证学奠定了基础。

众所周知,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是辨证论治的典范。因此,要想真正掌握方证,就必须熟悉掌握该书的辨病、辨证论治。有谓《伤寒论》垂外感病辨治之大法;《金匮要略》示内伤杂病辨治之妙谛。两者既分又合,相辅相成,完成了对疾病的辨证论治。经过我们对《伤寒杂病论》多年反复研读,认真思考探究,终于发现了它的辨证论治流程,也即辨证论治十步曲(图1)。

1.症脉表象 是指患者的症状和脉象表现,即临床表象。千姿百态,十分复杂。

《伤寒杂病论》对症脉的记载,非常翔实。如对症的描摹至少有600个(包括不可分割的合并症状),对脉象的描绘也有150多个(包括兼脉)。这些,都是客观存在的(自在性),同时,也作了一些必要的解释(自为性)。

图1 《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流程图

总之,《伤寒杂病论》中的症脉,既是辨证的病理信息,又是辨证的初始条件。

2.四诊检测 四诊,即望、闻、问、切。这是医者对患者的病理信息检测与获取的重要手段。《金匮要略》中的“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篇”对望色泽、闻语声、视呼吸、问病情、察脉象、四诊合参,都作了示范性的介绍。这些原则性的论述,均启示后人在临证时,要认真收集疾病资料,全面进行综合分析,才能辨明疾病的本质,做出正确的诊断。

《伤寒杂病论》对四诊的运用,非常娴熟,检测方法精细入微,这为“从外窥内”奠定了牢固的基础。

3.划分病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伤寒杂病论》遵照这一思想,在《伤寒论》第七条说:“病有发热恶寒,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以阴阳作为外感病的分类纲领;《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脉证篇”第十三条:“阳病十八”、“阴病十八”,以阴阳作为杂病的分类纲领,来划分阴阳两大病域的。

4.六经分证和脏腑分证 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分证是对证的归纳,它是一个区域性概念,它与一定的分证格式相联系。六经分证,以病代证,独具特色,六经病就是一种分证的格式。(见《中国汤液方证》略);而脏腑分证,即把脏腑经络作为分证的核心,将《金匮要略》中的40多种疾病,如痉、湿、暍、百合、狐惑、阴阳毒、疟病、中风、历节、血痹、虚劳、肺痿、肺痈、咳嗽、上气、奔豚气、胸痹、短气、腹满、寒疝、宿食、五脏风寒、积聚、痰饮、消渴、小便不利、水气、黄疸、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呕吐、哕、下利、疮痈、肠痈、浸淫疮、趺蹶、手指臂肿、转筋、狐疝、蛔虫以及妇人妊娠病、产后病和杂病等,按其内容性质,可分为内、外、妇产三科,三科之中以内科为主。内科又以脏腑作为分证的格式,这样便成为肺系病证、心系病证、脾系病证、肝系病证和肾系病证等,从而以脏腑学说为理论基础,认为疾病证候的产生,都是人体功能的失调、脏腑经络病理变化的反应,从这一基本论点出发,确立了脏腑分证为内伤杂病的主要辨分证方法。

5.八纲辨证 八纲,即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个证候。辨证,是对证的确认,它是一个标准的极性概念,它与一定的辨证尺度相联系,而尺度则是指在辨证时所采用的、能将度量证的、规范性的尺子,只有运用八纲辨证的这把尺子去衡量确认证,才称得上辨证。

八纲可以看作是一个三维的直角坐标系。表、热,实为阳系;里、寒、虚为阴系。阳系与阴系相合,则成为一个完备的证候空间(图2)。

因为八纲是阴阳的六个极性因素构成的三维直角坐标系,这样,便成为一个证候空间十分完备的辨证标尺,于是,作为标性状态的一切证就被全部包罗在其中了。

图2 证候空间结构示意图

6.细辨方证 证候以方剂命名,就是方证。它是辨证的最基础单位,具有定位、定量、定性的实践性质,是辨证的基础环节。在《伤寒论》中计有113个方证:《金匮要略》中计有205个方证。以上这些方证,是仲景从大量的医疗实践中综合出来的,能够反映疾病自然过程及其诊治的典型病例。又在此病例的基础上,总结上升为六经与脏腑辨证的理论,后世医家以此为指导,进行无数次的临床验证,证明它是行之有效的。

7.确立治则 治则,即治疗疾病的原则,它是根据辨证的结果而确立的。在《伤寒论》中,三阳病以祛邪为主;三阴病以扶正为主。其中又把扶正固本与保胃气、存津液,视为治则中的中心环节。而在《金匮要略》中则用以治疗未病:邪正兼顾,平调阴阳;气血津液,贵在通调;标本缓急,分清主次;注重整体,灵活施治。

8.厘定治法 治法,是指在治则指导之下,治疗证候的具体方法。在仲景书中治法约之有四:即内治法、外治法、针灸疗法、饮食疗法。内治法又可分为常法与变法。常法为汗、吐、下、和、温、清、补、消、涩、利;变法为“随证治之”,即随机应变的方法。外治法:即有导法、塞法、洗法、烟熏法、扑粉法、敷法和摩法等。针灸疗法,在仲景书中,约有近30余处,是根据脏腑经络病变而应用的。饮食疗法,是将药物与食物共同组方,协同作用,相辅相成,堪称“药疗”与“食疗”相结合的典范。

9.选方遣药 纵观《伤寒杂病论》,可以发现“法在证中,方从法立,遣药成方”这一规律。《伤寒论》中计有113方,用药92味;《金匮要略》中的方有205方,用药155味。在选方前,应熟悉方剂制方理论,如五味化和、寒热并用、刚柔相济;配伍特点,如配伍规律、配伍原则、配伍与其他因素的关系;剂型分类,如汤型、丸剂、散剂、煎剂、酒型等。以及类方研究等。同样,在遣药前,亦应熟悉药物理论,如气味性能、功效归纳、主治病证,药物炮制,药物剂量,煎药溶媒,煎煮方法,服用方法,用药规律等;如能掌握选方遣药的理论,在理论的指导下,熟练地应用临床,从而提高临床论治能力。

10.观察护理 服药之后仔细观察,是《伤寒杂病论》护理学的重要内容,包括服药护理、服药后观察、饮食护理等。这些内容,对临床辨证论治的成败,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不可轻忽的因素之一,值得深入挖掘与开发。

从《伤寒杂病论》辨证论治流程图中的(6)细辨方证与(9)选方遣药及其两者的解说中,可以发现:方证与方药恰如其分的技术对接,即方证是辨证论治最基础的单位,为我们探究方证学奠定了基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