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金匮要略》方证与临床诊治

《金匮要略》方证与临床诊治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例如大承气汤证,在《金匮要略》中分别见于痉病、腹满、宿食、下利、妇人产后大便难和腹痛等6种疾病,病名虽异,症状不尽相同,但胃肠结热,阳明腑实的证质相同,所以,都可用大承气汤通腑泻实治疗。实质上仍反映了《金匮要略》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精神。这种思路和方法,已被历代医家在无数的临证实践中所证实,证明《金匮要略》方证是诊治杂病的金钥匙。

由于《金匮要略》采取病与证相结合的方法以诊治杂病,所以“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就是该书对方证运用的一大特色。

1.同病异治 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疾病发展阶段,或在不同的患者身上,反映出的病性、病机不同,因而治法方药各异,此即同病异治。《金匮要略》中的各篇所论诸病皆体现了这一精神。比如,同为肺痿病,证有虚寒与虚热之分,证属虚寒者,多为甘草干姜汤证,即用甘草干姜汤温肺复气,散寒化饮;证属虚热者,多为麦门冬汤证,则用麦门冬汤养阴清热,止逆下气。再如,虽都属历节病,但有风湿和寒湿之别,证为风湿者,多为桂枝芍药知母汤证,即用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养阴清热;而证为寒湿者,多为乌头汤证,则用乌头汤温经散寒,除湿止痛。再如,同为肠痈病,更有里热盛实,痈脓未成和痈脓已成而正气已虚之异,证属邪实脓未成者,多为大黄牡丹皮汤证,即用大黄牡丹皮汤攻下荡热,逐瘀解毒;而证属正虚脓已成者,多为薏苡附子败酱散证,则用薏苡附子败酱散消痈排脓,振奋阳气。如此等等,皆属同病异治之例。

2.异病同治 多种不同的疾病,在某一病变阶段,如果反映出的病因、病位、病性、病机相同,就可以用相同的治法与方药,此即异病同治。例如大承气汤证,在《金匮要略》中分别见于痉病、腹满、宿食、下利、妇人产后大便难和腹痛等6种疾病,病名虽异,症状不尽相同,但胃肠结热,阳明腑实的证质相同,所以,都可用大承气汤通腑泻实治疗。又如,原书中的肾气丸证,“脚气上入,少腹不仁”;“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痰饮病之“短气有微饮”;消渴病“小便反多”;妇人转胞“不得尿”。这5种疾病病名虽各异,症状不同,但证质同属肾阳不足,肾气微弱,故均用肾气丸温阳化气,一方通治。

总之,同病异治、异病同治都是辨证论治的必然结果。实质上仍反映了《金匮要略》病与证相结合的辨证精神。这种思路和方法,已被历代医家在无数的临证实践中所证实,证明《金匮要略》方证是诊治杂病的金钥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