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己黄芪汤证

防己黄芪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防己苦辛,祛风除湿止痹痛,且能利水消肿;黄芪甘温,益气实卫固表,且可利尿消肿除湿。方后加味,皆根据兼夹证质,随证化裁。患风水病症,久而不愈,1973年6月25日就诊。下肢沉重,是寒湿下注;水肿,水湿停滞;汗出恶风,是卫气虚风伤肌腠;脉浮虚数,是患病日久,体虚表虚脉亦虚的现象,选用防己黄芪汤。

【证象】 身重,汗出,恶风,脉浮缓,伴纳差,小便不利,大便反快,或身肿,舌淡苔白。

【证质】 湿困肌表,表虚不固。

按:素体卫气亏虚,风湿或水湿之邪,困滞肌腠筋骨导致本证。脉浮为病位偏表;身重是水湿特征之一,甚则身体重滞疼痛,难以转侧;自汗出,恶风寒,为卫气不固,多伴短气;或小便不利,舌淡苔白等证。

【证治】 祛风除湿,益气固表。

【证方】 防己黄芪汤方(图1-6):

图1-6 防己黄芪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6味,以水8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温服,服后,温令微汗。

按:本方以防己、黄芪为主药。防己苦辛,祛风除湿止痹痛,且能利水消肿;黄芪甘温,益气实卫固表,且可利尿消肿除湿。白术苦温为辅,健脾益气,燥湿。生姜散寒和胃。炙甘草、大枣既助黄芪白术健脾益气固表,更兼调和诸药而为佐使。诸药相配,标本兼顾,共奏祛风除湿散邪,益气固表扶正之功。

本方用量较轻,采取煮散剂型,药后要求“温令微汗,差”;说明本方仍属微汗之剂,针对风湿表虚证而设。“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以下如冰”,是卫阳振奋,欲祛风湿外出而尚不能之征;此时应加强护理,嘱其“坐被,又以一被绕腰以下”,保暖助阳,达邪外出。

方后加味,皆根据兼夹证质,随证化裁。如喘者,加麻黄以宣肺平喘;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以和中缓急;气上冲者,加桂枝,以平冲降逆;下焦素有陈寒痼冷者,加细辛,以温阳散寒。

【类证辨析】 防己黄芪汤证与麻杏薏甘汤证,同属风湿在表之证,但二者同中有异,前者为风湿在表,卫表气虚证,证见身重、汗出、恶风、脉浮;后者为风湿偏盛,且有化热之象之表实证,证见一身尽痛,无汗,发热日晡所较甚。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见于慢性肾炎,慢性肾盂肾炎,心源性水肿,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纤维化,肝硬化,特发性水肿,晚期血吸虫病腹水,单纯性肥胖合并高脂血症,寒湿带下证,狐臭,荨麻疹等病症。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炎及增强免疫功能;抑制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入,并能抑制抗原结合细胞增生和促进体内糖皮质激素离解,以增强其效用,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并且还能在兴奋垂体-肾上腺皮质轴的同时,显著增强T细胞免疫监督作用;还有使类风湿因子转阴作用等。

【医案选例】

(1)李某,男,42岁,1977年6月27日初诊。于10日前突发右侧上下肢抽搐,经查没找出原因,曾服祛风药数剂未效。刻诊:抽搐伴自汗。恶风。询知,发病前,曾在河中洗砂子3天。舌淡红,苔白腻,脉浮中带滞。辨为风湿阻滞经脉:

防己15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生姜6克,炙甘草8克,大枣2枚。3剂。

二诊:服上药后,患者未再抽搐,自感汗出减少,恶风减轻,切其脉较前略流利,继服上方3剂;自汗全止,亦不恶风,苔已退净,脉转流利,继服上方3剂;抽搐从此未再发作。

(权东国医案)

(2)傅某,男,40岁。患风水病症,久而不愈,1973年6月25日就诊。患者主诉:下肢沉重,胫部水肿,累及足跟痛,汗出恶风,切其脉浮虚而数,视其舌质淡白,有齿痕,认为是“风水”。尿蛋白(),红白细胞(+),诊断属慢性肾炎。下肢沉重,是寒湿下注;水肿,水湿停滞;汗出恶风,是卫气虚风伤肌腠;脉浮虚数,是患病日久,体虚表虚脉亦虚的现象,选用防己黄芪汤。

汉防己18克,生黄芪24克,白术9克,生姜9克,大枣4枚(擘)。水煎服。嘱长期坚持服用。

1974年7月3日复诊。患者坚特服前方10个月,检查尿蛋白(+),又持续2个月,蛋白尿基本消失,一切症状痊愈。惟体力未复,可疏补卫阳,护肝阴,兼利水湿,又用:

黄芪30克,白芍12克,桂枝9克,茯苓24克。水煎服。以巩固疗效,并恢复健康。

(岳美中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