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百合病:渴而不差者。
【证质】 阴虚内热,燥热加重。
按:本方证应结合百合洗方证来理解,百合病日久不解,阴虚燥热加重而出现口渴,经用百合地黄汤和百合洗方内服外洗两方治疗后,口渴仍不止,说明病重而药轻,药不胜病,可再加用栝蒌牡蛎汤内服。
【证治】 生津润燥,潜镇浮阳。
【证方】 栝蒌牡蛎散方(图2-5):
图2-5 栝蒌牡蛎散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2味,共为细末。每服3~6克,日服3次。米汤送下。
按:方中栝蒌根(即天花粉),苦寒质润,既能生津润燥止渴,又能清肺胃之邪热;牡蛎咸寒沉降潜镇浮阳且引热下行,使热不致上炎而消耗津液。如此,则津生热降,口渴自解。
【类证辨析】 栝蒌牡蛎散证与百合洗方证,均属百合病后的变证,皆以口渴为甚。前后为百合病久渴不差,病情较重,病程较长,热盛伤津较甚;而后者为百合病经久变渴,其见症较前者为轻,病程亦较前者为短,是其不同。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糖尿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胃炎,肺炎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静、解热、降低血糖作用。
【医案选例】
(1)陈某,男,50岁。已患病多日,面黄颧红微浮,口出一股臭气,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1个月以来,时寒战,时发热,时惊;能食时如常人一样,不思食时则汤水不下咽;大便颇硬,3~5日一行;小便色如血水,涓滴作痛,因病情较重,动员送医院检查治疗。
患者体温上午37.8℃,下午39℃,从每日如此不变的情况来看,系属阴虚之证。经予复脉汤3剂后,潮热始退,大便变软,但仍昼日了了,夜则谵语,甚则通夜不眠,此乃肾中真阴亏于下,心阳浮于上,相火炽烈,龙雷不潜。
本例证候颇与百合病相似,惟百合鸡子黄汤比较合适。遂处方:百合120克,水煎去渣,加鸡子黄1枚,搅与炖沸顿服。前渣于次晨加水再煎取汁,加鸡子黄1枚,服如前法。10天后狂叫已息,夜间能安卧4~5小时。醒后也不惊叫,脉象上午已平,下午微数,体温下午37.6℃,小便仍短赤,舌由光剥已布白苔,但渴甚。此热甚津伤,宜用栝蒌牡蛎散,以栝蒌根苦寒生津止渴,牡蛎咸寒引热下行。遂于原方(上次方)加天花粉(栝蒌根)、牡蛎:
百合120克,鸡子黄1枚,天花粉(栝蒌根)12克,牡蛎18克。煎法如前。
连服3剂渴止,诸症皆有好转,惟小便尚黄涩,下肢微肿。原方加滑石24克,服2剂后,尿量增多,黄色转浅。再改原方为:
百合24克,生地黄18克,玄参12克,牡蛎18克,龟板18克,鳖甲15克,鸡子黄1枚。
以此方作常服剂,又服8剂,诸症基本消失,不渴不烦,饮食一天能进三餐稀粥,小便清长,大便隔日1次,根据病家要求,带药回家。出院后随访10余次,一切情况良好。
(贺德震医案)
(2)王某,女,13岁,学生。1960年4月15日,看解剖尸体时受惊吓,随后因要大便倒在厕所内,经扶起抬到医院治疗。据代诉查无病,到家后颈项不能竖起,头后左右转动,不能说话,问其痛苦,亦不知答。曾用镇静剂2日无效,转来中医诊治。脉浮数,舌赤无苔,无其他病状,当即从“百合病”处理。
百合7枚,知母4.5克。
服药1剂后,颈项已能竖起十分之七,问她痛苦亦稍知道一些,左右转动也减少,但仍不能说话。再服1剂,颈项已能竖起,不向左右转动,自称口干燥大渴。改用:
栝蒌牡蛎散。
服1剂痊愈。
(吴才伦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