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疟病: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多伴见胸胁满闷,如有物支撑状,心烦,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小便不利。
【证质】 疟伏少阳,水饮内停。
按:俗谓“疟通于少阳”,即疟邪伏于半表半里,寒多微有热,有似往来寒热,胸胁满闷,如有物支撑状,属于少阳证候,邪犯少阳,阳郁不宣,疏泄失常,而致三焦壅滞,决渎失职,致水饮水停,小便不利。水饮与少阳邪互结,故胸胁满,仍如有物支撑之感。气不化津故口渴,胃气尚和,故不呕。阳郁不得宣泄于外,反蒸腾于上,故头汗出而身无汗。
【证治】 和解少阳,温化水饮。
【证方】 《外台秘要》柴胡姜桂汤方(图3-6)。
图3-6 《外台秘要》柴胡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7味,以水2 200毫升,煮取1 200毫升,去渣,再上火煮取600毫升。每日3次,每次200毫升,温服。
按:本方是从小柴胡汤化裁而来。柴胡、黄芩并用,和解少阳;桂枝、干姜、甘草,温化水饮;蒌瓜根、牡蛎散结逐饮。因其不呕而去半夏;胃气不虚,且有饮内停,故去人参、大枣之壅补。在服用第一服时可能出现轻微的烦躁,续服时,若得汗出疾病就会痊愈。
【类证辨析】 《外台秘要》柴胡姜桂汤证与小柴胡汤证、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皆为柴胡汤的类证。其证质皆有少阳枢机不利的共同性,因而其证象也有往来寒热,胸胁满闷,脉弦等相似之处。但小柴胡汤证属单纯的少阳病证,病在少阳一经,其证象以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为特征。柴胡姜桂汤证为少阳受邪,水饮内结,其往来寒热,胸胁满,心烦与小柴胡汤相同,但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为其三焦不利,水饮内结的特征表现。柴胡姜桂汤证与大柴胡汤证、柴胡桂枝汤证相较,其往来寒热,胸胁满相似,但大柴胡汤证属少阳枢机不利兼里热壅实,证象有兼心下急,呕不止,不大便或下利臭秽赤赤,舌苔黄腻,脉弦而实为特征;柴胡桂枝汤证属少阳枢机不利兼太阳表虚,证象兼见肢节烦疼,以发热恶寒,脉浮弦为特点,这与柴胡姜桂汤证兼见小便不利,渴而不呕,头汗出是不同的。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疟疾,糖尿病,癫痫,癔症,更年期综合征,神经衰弱,胃肠神经官能症,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胆囊炎,慢性胃炎,结肠炎,消化性溃疡,亚急性腹膜炎,胸膜炎,肺结核,肺门淋巴炎,肺炎,支气管炎等。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镇静作用。
【医案选例】
(1)罗某,女,69岁。全身发凉,继之寒战、发热,数日一发,已3个月。曾多次查血象及骨髓涂片发现疟原虫,经西医治疗无效。中医诊断牝疟,方用柴胡姜桂汤加味:
柴胡12克,桂枝10克,干姜6克,天花粉12克,黄芩10克,甘苹10克,牡蛎24克,党参10克,白芍12克,青蒿10克。
1日1剂,服9剂后,虽发作2次,但较前减轻,血象已趋正常。改用柴胡桂姜汤合四逆汤化裁,再服17剂诸证清失,终以温肾健脾及食疗善后。
(丁春年医案)
(2)王某,女,40岁。患者自述:乳房胀闷不适半年余;近1个月来发现乳房肿块,经前乳房胀痛加剧,肿块明显胀大,经后可减轻,肿块明显缩小,情绪郁闷时加重,心情舒畅时则缓解。伴胸胁胀满,口苦咽干,经期及二便正常。六脉弦滑,舌体偏胖,边红如锯齿状,苔白有津。左乳房处上方有一肿块如核桃大,触及质坚,略有痛感,推之可移,边界不清,肿块近处有黄豆大数粒小肿块。右乳房中上方稍偏外侧有一肿块如大枣状,触之有痛感。两腋下淋巴结不大。证属肝郁气滞,痰湿凝结而成乳癖。治宜疏肝清热,温化痰湿,较坚散结,方用柴胡干姜桂枝汤:
柴胡、黄芩各9克,桂枝、干姜各6克,天花粉21克,炙甘草9克,生牡蛎15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服20剂后,两侧乳房肿块全消,自觉症状消失而痊愈。3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吴绍基医案)
本章小结
本章专论疟病,首先根据患者脉的弦迟和弦数,分清疟疾的偏寒偏热,而从寒热的多寡程度,提出瘅疟、温疟、牝疟3种证型。除此,还论述了疟久不愈,可形成疟母。
本章计有6个方证,分属于温疟、牡疟、疟母和寒疟等。兹将疟病所辖方证关系示意图(图3-7)如下:
图3-7 疟病所辖方证关系图
1.鳖甲煎丸证 2.白虎加桂枝汤证 3.蜀漆散证 4.《外台秘要》牡蛎汤证 5.《外台秘要》柴胡去半夏加栝蒌根汤证6.《外台秘要》柴胡姜桂汤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