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肺痿:吐涎沫,多涎唾,必遗尿,小便数,必眩,口淡不渴,不咳嗽。
【证质】 上焦阳虚,肺气虚寒。
按:上焦阳虚,肺中寒冷,气虚不能固摄津液,故多涎唾;津液流失过多,肺叶失其濡润,而致萎弱不用,故形成肺痿;因病属上焦虚寒,且无气上逆,故病人不咳不渴;上焦阳气不足,清阳不升,故头眩;上焦虚冷,不能制约下焦,故致遗尿,小便频数。此种病情,乃属虚寒肺痿所致。
【证治】 温肺复气,散寒化饮。
【证方】 甘草干姜汤方(图6-1):
图6-1 甘草干姜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2味,以水6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2次温服。
按:甘草干姜汤重用炙甘草补中益气,辅以炮干姜温肺散寒、化饮降逆。二药相配,有辛甘化阳,培土生金之妙,共奏温肺复气,散寒化饮之功。
【类证辨析】 甘草干姜汤证与理中汤证、干姜附子汤证与四逆汤证均属阳气虚证。甘草干姜汤证,病偏上中焦肺脾阳虚,而理中汤证重心在脾胃中焦之阳气虚弱。干姜附子汤证和四逆汤证均为脾肾阳衰证,不仅阳衰而且寒盛,故为中医之急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慢性胃肠炎及溃疡,支气管炎及肺炎,肺气肿,肺不张,以及上消化道出血,子宫出血等病症。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抗溃疡、保肝、止咳、解除肠痉挛、镇痛、抗炎和解热等作用。
【医案选例】
(1)聂某,女,40岁。1951年春,产后失调(第7胎),体渐羸瘦,面色苍白,头眩晕,时唾白沫,咽干口淡,夜不安卧,舌无苔少津液。前医误为血亏阴伤,曾以大剂养血滋阴,佐以化痰之剂,治疗经旬而病不减。唾沫增剧,神疲体乏。余诊其两脉细缓,右脉寸且弱,证属肺痿,遵仲师法,投以甘草干姜汤温中摄液:
干姜6克,生甘草15克。晨进1剂,日方午唾沫大减;再进1剂,唾沫停止,安然入睡,翌日方醒。续进滋肺补气之剂,调养数日而愈。
(张应瑞医案)
(2)刘某,30岁。小学教师。患遗尿证甚久,日则间有遗出,夜则数遗无间,良以为苦。医师咸认为肾气虚损,或温肾滋水而用桂附地黄汤,或补肾温涩而用固阴煎,或以脾胃虚寒而用黄芪建中汤、补中益气汤,其他鹿茸、紫河车、硫黄之类,均曾尝试,有效有不效,久则依然而无法治。吾见前服诸方,于证未尝不合,何以投之罔效?细诊其脉,右部寸关皆弱,舌白润无苔,口淡,不咳,唾涎,胃纳略减,小便清长而不时遗,夜间甚,大便溏薄。审系肾、脾、肺三脏之病。但补肾温脾之药,服之屡矣,所未服者肺经之药耳。复思消渴一证,肺为水之高源,水不从于气化,下注于肾,脾虚而不能约制,则关门洞开,是以治肺为首要,而本证亦何独不然。景岳有说;“小水虽利于肾,而肾上连肺,若肺气无权,则肾水终不能摄,故治水者必先治气,治肾者必先治肺。”本证病缘于肾,因知有温肺以化水之治法。又甘草干姜汤原有治遗尿之说,更为借用有力之依据。遂疏予甘草干姜汤:
炙甘草24克,干姜(炮透)9克。每日2剂。
3日后,尿遗大减,涎沫亦稀,再服5日而诸证尽除。然以8日服药16剂,竟治愈此难治之症,诚非始料所及。
(赵守真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