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咳嗽上气,喘促气急,喉中水鸡声,天冷受寒即发,伴恶寒无汗,口淡不渴,苔白滑,脉浮紧。
【证质】 寒饮内伏,肺失宣降。
按:本方证“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即临床所见的“哮喘”病。哮喘是一种发作性的以痰鸣气喘为主要特征的心肺系疾患。发作时喉中哮鸣有声,呼吸气促困难,甚则喘息不得平卧,伴见胸闷、咳嗽、咳痰等。病因病机多为宿痰留饮内伏,偶感外感诱发,故发作时往往表现为表里同病。由于外邪引动内饮,发作时一般表现为痰饮实证;本证即属发作期的寒哮证。
【证治】 散寒宣肺,降逆化饮。
【证方】 射干麻黄汤方(图6-2)。
用以下9味,以水1 200毫升,先煮麻黄2沸,去上沫,再下诸药,煮取300毫升,去渣,分3次温服。
按:本方用射干、麻黄宣肺降气平喘,消痰化饮利咽;生姜、细辛辛温,散寒化饮,兼协麻黄疏表散风寒;半夏、紫菀、款冬花化痰降逆,止咳平喘;五味子收敛肺气,止咳平喘;大枣安中顾正。诸药合用,共奏温肺散寒,止咳平喘之效。
图6-2 射干麻黄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类证辨析】 射干麻黄汤证与小青龙汤证,同属寒饮犯肺证。但前者为寒饮内停,肺失宣降,以咳嗽喘息,喉中痰鸣为主证;而后者为风寒客表,饮邪内停,以发热恶寒,咳嗽喘为主证。是其区别。
【临床运用】 本方证多见于支气管哮喘,急、慢性气支管炎,肺气肿,腺病毒肺炎,肺源性心脏病,过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咳作用、祛痰作用、对气管平滑肌有收缩作用和抗过敏作用。
【医案选例】
(1)谢某,男,年龄8个半月。因感冒咳嗽4周,高热4天,于1961年4月17日住某医院。
住院检查摘要:体温39℃,脉搏104次/分,发育营养中等,两肺呼吸音粗糙,有数个中小水泡音,血化验:白细胞总数11 500/mm3,中性58%,淋巴41%,单核1%,尿蛋白(),咽拭子培养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试验(+),少数绿脓杆菌,药物敏感试验:对各种抗生素均为阴性,咽拭子病毒分离为Ⅲ型腺病毒,补体结合试验1∶32倍。胸透:右上肺有片状阴影。临床诊断:腺病毒肺炎。
病程与治疗:入院前2周咳嗽痰多,至第10天突然高热持续不退,伴呕吐夹痰奶等,食纳差,大便黄色黏稠,日一二次,精神委靡,时而烦躁,入院后即用中药桑菊饮,葛根芩连汤加味、安宫牛黄散以及竹叶石膏汤等均未效,于4月21日请蒲老会诊:体温38~40℃,无汗,呕吐,下利,每日平均10多次,呼吸不畅,喉间痰阻,喘促膈动,面色苍白,胸腹微满,脉虚,舌红无苔。此属表邪郁闭,痰饮阻肺,正为邪遏之候。治宜辛温开闭,涤痰逐饮。方用射干麻黄汤加减。处方:
射干2克,麻黄1.5克,细辛1.5克,五味子30粒,干姜1克,紫菀2.4克,法半夏3克,大枣4枚。
进2剂后,体温由40℃降至正常,烦躁渐息,微咳不喘,喉间痰减,呼吸较畅,面色渐荣,手足心润,胸腹已不满,下利已减,脉缓,舌质红,苔少。郁闭已开,肺气未复。宜益气化痰为治,方宗生脉散加味。处方:
沙参6克,麦冬3克,五味子20粒,紫菀2.4克,法半夏3克,枇杷叶9克,生姜2片,大枣2枚。
进2剂后咳止,一切正常,观察4天,痊愈出院。
(蒲辅周医案)
(2)陈某,女,53岁。患慢性气管炎已8年,发则咳嗽哮喘,昼夜不休,颇为痛苦。今冬数因感寒复发,咳嗽哮喘,喉中如水鸡声,咯出痰沫稀薄,入暮加剧,不能平卧,形寒不发热,目胞微见水肿,胸膈满闷,舌苔白滑,脉浮紧而滑。此次发作已10余日,曾用二陈、三子等方,咳痰量虽减,但哮喘等症依然。辨证为寒饮内停,肺失肃降,属寒饮咳喘证。用射干麻黄汤3剂后,喘咳缓解,痰量减少,再守原方增损,又服3剂,喘咳等症基本控制。
(张德超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