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少食,畏寒喜暖,手足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紧。
【证质】 脾胃虚寒,水湿内停。
按:脾胃阳虚,温运司失,水湿内停,故致此证。阳虚失温,湿浊内壅,寒气攻冲,则脘腹胀痛,疼痛剧烈,水湿下趋肠间,则腹中漉漉作响;寒气上逆,是以胸胁胀满而自觉有气冲逆,呕吐稀涎清水。此外,还可伴畏寒喜暖,四肢不温,舌淡苔白滑,脉沉迟或紧。
【证治】 散寒降逆,温中止痛。
【证方】 附子粳米汤方(图9-1):
图9-1 附子粳米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5味,水1 600毫升,煮米熟汤成,去渣。温服200毫升,日服3次。
按:方中附子温中散寒以止腹痛;半夏化湿降道以止呕吐;粳米、甘草、大枣扶益脾胃以缓急迫。诸药相伍,辛散温通,甘补缓急,可使寒散逆降,腹温痛止。
【类证辨析】 附子粳米汤证与理中汤证,均属中焦虚寒证。前者为脾胃虚寒,寒饮上逆,以呕吐水饮或清稀痰涎,腹痛为主证;而后者为中焦虚寒,气虚较前者为重,以下利为主证,利下稀薄,甚则水谷杂下是其区别。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慢性胃肠炎,肠结核,肠黏膜脱落,结膜炎,慢性肝炎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兴奋肠管蠕动作用、兴奋心脏搏动的作用。
【医案选例】
(1)王某,女,45岁。1981年10月27日诊。2天前凌晨5时,突然脐腹肠鸣响疼痛,痛势剧烈,全身畏寒特甚,须紧束其裤带,加以重被,疼痛畏寒稍减,持续1小时许,天明则疼痛畏寒全无,白天一如常人。病者初不介意,但于翌日凌晨一时疼痛又作,症状和疼痛时间同前,白天亦无不适。诊其脉沉细无力,视舌质淡,苔薄白,饮食二便正常,据此脉证诊断为《金匮要略》之“寒疝”腹痛,证属肠胃虚寒,阳气式微,阴寒内盛。即书以附子粳米汤全方加细辛。药用:
制附子30克(先煎2小时),法半夏15克,大枣20枚,炙甘草10克,细辛5克,粳米50克。
当天服药3次,凌晨腹鸣疼痛,畏寒大减。次日仍进原方1剂,服3服,患者诸症全瘥。2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吴远定医案)
(2)张某,女,26岁,工人。怀孕3月余患化脓性阑尾炎,经手术而痊愈,但伤势愈合后,出现呕恶不食,肠鸣腹痛,复经西医补液消炎解痉镇痛之品,皆无济于事,后延余诊视。根据《金匮要略》:“腹中寒气,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附子粳米汤主之”之记载,本案与之极似,故立温中降逆为法。处方:
附子12克,半夏9克,甘草6克,大枣12枚,粳米30克。水煎服。
投药1剂呕吐乃止,肠鸣腹痛亦随减十之八九,俟3剂而愈,终无任何影响胎儿发育成长者。
(王万方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