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大黄附子汤证

大黄附子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大黄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均阳虚寒证。近半月腹胀疼痛拒按,大便不下,反复灌肠无效,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改服中药治疗。中医辨证属阳虚脏寒,腑气不通。方用大黄附子汤:王某,男,12岁。后腹胀胁痛继续增重,患儿体质也日渐衰弱。患儿就诊时已是发病以后将近3个多月。投以大黄附子汤2剂:

【证象】 胁下偏痛,或腹中急痛,四肢不温,大便不通,舌苔白,脉沉弦而紧。

【证质】 脾胃阳虚,寒积内停。

按:素体脾胃阳气不足,温运失司,寒积内结,或暴寒伤阳,寒实内阻,皆能导致本方证。寒实偏结于一侧,寒凝气滞,腑气不通,故见左胁下或右胁下偏痛,脉紧而弦;必伴大便闭结不通,腹部胀满,恶寒肢冷,舌苔白等证。

【证治】 温下寒积,通便止痛。

【证方】 大黄附子汤方(图9-6):

图9-6 大黄附子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3味,以水5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分温3服。

按:方中大黄虽系苦寒,但配伍辛热附子、细辛,使其寒性散而攻泄之性尤存,泻下寒邪而无伤阳之碍,附子、细辛温阳散寒且能止痛。三药合用,共奏攻下寒积,通便止痛之效。

【类证辨析】 大黄附子汤证与麻黄附子细辛汤证均阳虚寒证。但前者属寒实内结证,以胁下偏痛,发热,恶寒肢冷,大便不通,脉弦紧为主证;后者属少阴兼表证,以发热恶寒,脉沉为主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慢性肠炎,慢性菌痢,慢性盆腔炎,慢性胆囊炎,胆囊炎术后综合征,胆绞痛,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慢性阑尾炎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降低肾上腺素功能系统的能力,增加心肌组织细胞缺氧能力,提高脑组织对缺血的耐受力,降低脑组织的缺氧量,显著推进肠运动等。

【医案选例】

(1)李某,男,68岁。3年来,因阑尾炎术后肠粘连致肠梗阻,曾反复手术3次。近半月腹胀疼痛拒按,大便不下,反复灌肠无效,患者拒绝再次手术,改服中药治疗。诊见:表情抑郁,腹胀如鼓,肠型可见,10余日大便未解,四肢欠温,舌质暗淡,苔白厚,脉弦而沉;腹部X线透视,诊为粘连性肠梗阻。中医辨证属阳虚脏寒,腑气不通。治宜温阳散寒通腑。方用大黄附子汤:

大黄20克(后下),附片10克(久煎),细辛6克。水煎。日服1剂。

药后2小时,矢气频作,腹胀好转。2剂后,便下数枚燥屎,腹胀疼痛若失,梗阻解除。

(孙自文医案)

(2)王某,男,12岁。患儿开始患腹胀,起初是午后胀,以后即整日胀。约1个多月以后,伴阵发性的右胁下疼。该父是医师,曾给予对症治疗,症状毫无改善。后腹胀胁痛继续增重,患儿体质也日渐衰弱。以后经历了省、市的各大医院及中医研究所等8个医院的治疗,诊断意见不能统一,有的医院考虑为肝炎,或肝脓肿,或肝癌,有的医院考虑为胆囊结石或腹膜炎等,经服药打针治疗2个月,俱不见效。患儿就诊时已是发病以后将近3个多月。腹胀经市中医研究所服中药治疗已好转(药物不详),惟右胁痛增剧,部位在乳根下距腹中线5分,平均每数10分即发作1次,日夜数十次发作,剧痛难忍,满床打滚,汗出淋漓,面色口唇晄白,二三分钟以后即自行缓解,每于发作以后精神更加疲惫不堪。脉浮数无力,舌淡,苔白。胃纳尚可,二便正常。投以大黄附子汤2剂:

附子6克,细辛3克,大黄10克。

服药以后其病若失,观察数月概未发作,共花费2角4分钱。

(赵明锐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