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痰饮:胸胁支满,头目眩晕,心下逆满,呕吐多唾,心悸气短,咳嗽咳痰,肠鸣便溏,纳少体倦,小便不利,或肢体水肿,畏寒喜暖,背冷如手大,伴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或弦细。
【证质】 脾胃阳虚,饮阻气逆。
按:本方证为脾胃阳虚,饮停心下的痰饮证治。心下有痰饮,饮阻气机上逆,则胸胁支满;清阳不得上升,故头目眩晕。脾虚饮停,胃失和降,则心下逆满,呕吐多唾;上凌心肺,则心悸气短,咳嗽咳痰;运化失司,水道不利,则见小便不利,或肢体浮肿;阳为阴遏,故畏寒喜暖,背冷如手大。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紧或弦细,皆阳虚水盛之象。
【证治】 温阳蠲饮,健脾利水。
【证方】 苓桂术甘汤方(图11-1)。
用以下4味,以水1 200毫升,煮取600毫升,分3次温服。
按:本方重用茯苓为君药,健脾渗湿利水气;桂枝辛温通阳为臣,与君药相配,温阳化饮利水,宁心定悸;白术健脾燥湿,助茯苓补土制水;甘草既合苓术培土制水,又助桂枝温振心阳,共为佐药。4味配伍,温脾阳,振心阳,健脾土,制水饮。该方配伍严谨,温而不燥,利而不峻,体现了“温药和之”的原则,故为痰饮病的治本之方。
图11-1 苓桂术甘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类证辨析】 苓桂术甘汤证与苓桂枣甘汤证,其方仅一味之差,但其证象、证质、证治、证方各不相同,前者证象为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弦,证质为脾胃阳虚,饮停心下,证治为温阳蠲饮,健脾利水,证方用白术,重在健脾助运。后者证象为心慌不安,脐下动悸,欲作奔豚,证质为心阳虚弱,水停下焦,证治为温补心阳,化气利水,证方重用桂枝,要在补心阳,倍茯苓,用大枣在于宁心安神。
【临床运用】 本方常见于胃下垂,十二指肠溃疡,脘腹部胀满隐痛,吐后胃胀减轻,胃脘部有振水音,钡餐或胃镜检查证实,胃下垂或溃疡病,及胃内多量潴留液者,冠心病,心脏瓣膜病,肥厚性心肌病,病毒性心肌炎,房颤,房室传导阻滞,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病窦综合征,心功能不全,高血压,心源性喘息,运动失调,肢体无力,眼球振颤,癫痫,肾性肾炎,肾病综合征,肾萎缩,结膜炎,角膜血管病,翼状胬肉,角膜干燥症,慢性轴性神经炎,中心性视神经萎缩等病症。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保护胃黏膜,抗胃溃疡,利尿,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作用,抑制交感神经兴奋,抑制子宫自发收缩等作用。
【医案选例】
(1)陈某,女,52岁。大便秘结,五六日一行,坚如羊屎。伴有口干渴,但又不能饮。自觉有气上冲,头晕,心悸,胸满。每到夜间则上冲之势更甚,而头目眩晕亦更甚。周身有轻度水肿,小便短少不利,面部虚浮,目下色青。舌胖色淡,苔水滑。
辨证:心脾阳虚,水气上乘阳位,水气不化,津液不行,则大便秘结,小便不利,水气上冲,阴来搏阳,而心悸、眩晕、胸满。水邪流溢,浩浩莫御,则身面水肿。治以温通阳气,伐水降冲。处方:
茯苓30克,桂枝9克,白术9克,炙甘草6克。
服2剂,头晕,心悸与冲气均减,反映了水饮得温药之运化有所减轻,乃于上方更加肉桂3克,泽泻12克。助阳以消阴,利水以行津。
服2剂,口干去,大便自下,精神转佳,冲气又进一步好转。转方五苓散与真武汤合方,取助阳消阴,淡渗利水,以行津液。
服3剂,诸证皆除,面色转红,从此获愈。
(周风梧医案)
(2)姜某,女,35岁,务农。患者于1962年6月生产一孩(已产4胎),产后匝月,感受寒邪,引起咳嗽。咳嗽1月余后,发现咳嗽时,小便滴沥而出,夜间咳嗽尤甚,小便也淋漓尤多。曾经中西医治疗,未见显疗。胸部X线透视正常;听诊两肺底部有稀疏的湿性啰音,未见其他异常病变。就诊时,已病逾16个月,纳食正常,舌苔薄白,脉弦细,痰咳不多而色白。投以:
茯苓15克,桂枝6克,白术9克,甘草3克。
服3剂后咳大减;6剂咳止,遗尿亦愈。
(邹维德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