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遂半夏汤证

甘遂半夏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一般主张应遵《千金要方》所载之煎法:即甘遂与半夏同煮,芍药与甘草同煮,最后混合两种药汁加蜂蜜同煮,较为安全。 甘遂半夏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有心下痞满,下利等症。看来此证非一般止咳药能为功,乃用甘遂半夏汤以祛痰逐饮,企其饮去络通,咳止痛止。患者经某医院诊断诊肝硬化腹水。

【证象】 痰饮:脉沉而伏,心下坚满,欲自利,利后反快,虽利心下续坚满。

【证质】 饮留心下,欲去不去。

按:饮邪留积于心下,病位极深,阻逆阳气,故致脉象沉伏,心下脘腹部痞坚胀满;此时并未使用攻逐药,而患者出现肠鸣下利,且下利后心下痞坚诸证得以减轻,这是留饮下趋,有欲去之势。但是,由于癖积之留饮病根未除,这种减轻只是暂时的,去者虽去,新饮又复积,故患者虽利而心下续觉痞坚胀满。当此饮邪久留,根深蒂固,欲去难解之际,宜用峻剂破利法,攻逐水饮,杜绝病根。

【证治】 破积利导,攻逐水饮。

【证方】 甘遂半夏汤方(图11-2):

图11-2 甘遂半夏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5味,以水800毫升,煮取200毫升,去渣;加入蜂蜜15毫升,再煎煮后,留取80毫升,去渣。顿服之。

按:方中甘遂峻逐水饮并散结,为主药;半夏辛散结滞,燥湿化痰,降逆和胃为辅;芍药、蜂蜜、甘草酸收甘缓而顾护正气,共为佐使。且甘草与甘遂相反而同用者,取其相反相成,激发药力,使留饮得以尽去。诸药相合,共奏逐饮散结之功。

中医传统认为,甘遂反甘草,属配伍禁忌。本方用之,意在相反相成,激发药力,以峻逐留饮。但在临床应用时仍应谨慎为妥。一般主张应遵《千金要方》所载之煎法:即甘遂与半夏同煮,芍药与甘草同煮,最后混合两种药汁加蜂蜜同煮,较为安全。甘遂用法原方入煎剂,后世改用醋制甘遂研末冲服,每投1~1.5克,泻下逐水效果比汤剂好。

【类证辨析】 甘遂半夏汤证与半夏泻心汤证,均有心下痞满,下利等症。但前者是饮邪久留,导致阳气不通,下利,为饮邪有出路而去,故利反快;饮未尽去,而见心下痞胀坚满。而后者则为邪在少阳误下伤正,少阳之邪乘虚内陷,寒热错杂结于心下,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而心下痞满,恶心呕吐,肠鸣下利。这是其区别。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见于心包积液,胸腔积液,肠结核,肠粘连,骨结核,结核性腹膜炎,肾积水,肝硬化腹水,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等。

【现代研究】 实验研究发现,甘遂与甘草配伍时,如甘草的用量与甘遂的用量相等或小于时无相反作用,有时可能解除甘遂的不良反应;如甘草用量大于甘遂则相反作用。小鼠腹腔注射甘遂5%乙醇浸出液,半数致死量为18.459±0.369克/千克;如将甘遂与甘草以1∶0.5、1∶1、1∶3、1∶5量同上制取浸出液,则半数死量大为降低,分别为9.967、0.697、0.209、0.132克/千克。可见两者配伍时甘遂的毒性大大增加,而且配伍的甘草愈多,毒性也愈大(《中药大辞典》)。复方研究证实,该方水提取液对家兔有显著的利尿作用(《经方研究》)。

【医案选例】

(1)倪某,男,29岁。1976年入冬即咳,缠绵不愈,神疲纳呆,夜卧不安,1977年2月3日来诊。病情恶化,咳喘弥甚,痰出清白,咳则牵及右胁作痛,时发寒热。证属寒饮久留,气为滞塞,胸胁络阻,阳失宣发。看来此证非一般止咳药能为功,乃用甘遂半夏汤以祛痰逐饮,企其饮去络通,咳止痛止。

甘遂6克(面里煨,冲服),半夏15克,白芍15克,甘草9克。

后3味水煎,取汁约250毫升,加甘遂末,搅匀,温服60毫升,日三服,夜一服。

2月5日又诊,药后无不适,病情好转,原方继用1剂。

2月7日三诊,咳已,痛止,饮食如常,病愈。

(高乐众医案)

(2)周某,男,57岁。患者经某医院诊断诊肝硬化腹水。超声报告肝脾肿大,腹部有1~3厘米液平段,谷丙转氨酶185U。半年来胸腹肿痛,腹水增多,下肢亦水肿、纳呆、饭后腹胀加重,视物模糊,大便秘结,小便频、热、黄少,每晨寅卯二时发潮热,心烦欲死,舌质红,苔黄腻,脉濡细,曾用猪苓汤、真武汤治疗,不效。遂改用甘遂半夏汤加味:

甘遂6克,半夏15克,白芍20克,甘草6克,蜂蜜30克,泽泻15克,茯苓15克,槟榔15克。

1剂后,1小时出现暝眩症状,2小时后,连续下稀便,便后腹满随之大减,四肢犹感轻快,但增腰痛、腿麻、倦怠,故加炮参30克、茯苓12克以固气阴,再进4剂,服后下稀水甚多,小便也多,腹胀明显减轻,但觉四肢无力,脉沉而有力。由于考虑甘遂药猛,恐攻伐太过,乃改用丑牛20克代甘遂,续服2剂,腹胀大减,再进2剂,诸证悉平,继以猪苓汤原方加红参、黄芪等调治而安。

(马建三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