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防己茯苓汤证

防己茯苓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皮水是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溢于四肢肌肤所致。黄芪、茯苓、甘草相合,益气健脾,补土制水。 防己茯苓汤证与防己黄芪汤证,同属水气病的方证。所以,不拟采用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发汗,而用防己茯苓汤行气利尿。服2剂后,小便渐增,即以原方加减,约半个月症状完全消失。1985年10月12日就诊。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味:

【证象】 皮水:四肢水肿,按之没指,四肢筋肉微微跳动,小便不利,腹胀满,纳呆。

【证质】 水溢皮下,郁遏阳气。

按:本方证为皮水证。皮水是由脾失健运,水湿内停,外溢于四肢肌肤所致。临床以脉浮,胕肿按之没指,不恶风,不渴,其腹如鼓等为特征。其证因水湿特甚,潴留于皮肤中,故四肢水肿程度较重;水气外阻,卫阳郁遏,正邪相争,气水相搏,往往四肢筋肉微微跳动,且难以自止。脾运不健,水湿内盛,水道壅塞,必伴小便不利,腹胀满,纳呆等证。

【证治】 健脾利水,通阳化气。

【证方】 防己茯苓汤方(图13-2):

图13-2 防己茯苓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5味,以水800毫升,煎取200毫升,去渣。每服100毫升,早、晩饭后各1次。

按:方中以防己、茯苓利水祛湿,导水下行;黄芪益气走表,振奋卫阳以行水;桂枝辛温通阳行痹,与防己相配,则走表去肌肤经络之水湿,与茯苓相伍,走里通阳化气则利小便。黄芪、茯苓、甘草相合,益气健脾,补土制水。诸药相合,共奏通阳利水,健脾祛湿之效,且有表里分消之妙。

【类证辨析】 防己茯苓汤证与防己黄芪汤证,同属水气病的方证。前方由后方去白术加桂枝茯苓而成,专主肌表有水汽,多用于四肢皮肤肿甚,肌肉动,不恶风,无口渴之皮水证;而后者则主表里皆有水汽,多用于风水之表虚证,故见证有汗出,恶风,身重,脉浮等。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慢性肾炎水肿,蛋白尿,心脏病水肿,肝硬化腹水,黏液性水肿,贫血性水肿,肥胖病,风湿病,特发性水肿,特发性震颤,慢性腹泻,羊水过多症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尿作用。

【医案选例】

(1)患者某,男,28岁。患病水肿1年,时轻时重,用过西药,也用过中药健脾、温肾、发汗与利尿法等,效果不明显。当我会诊时,全身水肿,腹大腰粗,小便短黄,脉象弦滑,舌质嫩红,苔薄白,没有脾肾阳虚的证候。进一进观察,腹大按之不坚,叩之不实,胸膈不闷,能食,食后不作胀,大便每天1次,很少矢气,说明水不在里而在肌表。因此,考虑到《金匮要略》上所说的“风水”和“皮水”,这两个证候都是水在肌表,但风水有外感风寒证状,皮水则否。所以,不拟采用麻黄加术汤和越婢加术汤发汗,而用防己茯苓汤行气利尿。诚然,皮水也可用发汗法,但久病已经用过发汗,不宜再用伤卫气。处方:

汉防己、生黄芪、带皮茯苓各15克,桂枝6克,炙甘草3克,生姜2片,红枣3枚。

用黄芪协助防己,桂枝协助茯苓,甘草、姜、枣调和营卫,一同走表,通阳气以行水,使之仍从小便排出。服2剂后,小便渐增,即以原方加减,约半个月症状完全消失。

(秦伯未医案)

(2)杨某,女,53岁,农民。1985年10月12日就诊。患者近两年来常感四肢肌肉阵发性跳动,心烦不安,失眠多梦。来诊见:形体肥胖,面白睑肿,肢体肌肉动,时作时止,甚则筋惕肉,纳差乏力,小便短少。动则汗出,下肢轻度水肿,舌质淡,苔薄白,脉沉弦,证属脾虚水泛,饮阻阳遏。治宜健脾制水,通阳化气。方用防己茯苓汤加味:

防己15支,桂枝10克,茯苓30克,黄芪20克,炙甘草6克,附子、白术各10克。水煎服。

服药5剂,小便增多,动大减,继服5剂,诸症咸安。改以六君汤调理逾旬,以防饮邪复聚。

(张明亚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