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气分:心下坚大如盘,边如旋杯,腹满肠鸣相逐,手足逆冷,麻痹不仁,畏寒怯冷,骨节疼痛,小便不利,身体浮肿,舌淡苔白,脉来沉迟。
【证质】 阳气虚损,饮积心下。
按:心肾真阳衰微,失于温煦,阴寒内凝,水饮不清,留结中焦,故致本方证。
【证治】 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证方】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证(图13-8)。
用以下7味,以1 000毫升,先煎麻黄,去上沫,再入诸药,煎取400毫升。每服200毫升,早、晚饭后半小时各1次。
图13-8 桂枝去芍药加麻辛附子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按:本方即桂枝汤去芍药汤合麻黄细辛附子汤而成。又名“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或简称为“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方中桂枝、甘草,温振上焦心阳;附子、细辛温下焦肾阳,散阴凝陈寒;生姜、麻黄、细辛,辛散温化,宣畅气机,祛除水饮;大枣、甘草补脾益气。配伍成方,则心肾得温,表里并行,用之可阳气振奋,阴凝得散,心下痞坚诸证自除。
因本方药性辛温,用之阳气得助,周行于全身,推动阴凝之邪外出汗之前,患者即有“虫行皮中”状感汗出病愈。
【类证辨析】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与木防己汤证、十枣汤证、甘逐半夏汤证均有“心下坚硬”之证,但证质、证象各有不同,则证治、证方亦有区列。
桂甘姜枣麻辛附子汤证,属气分病,由阳虚阳凝,水饮不消,气机阻滞,积留心下。证见:痞而坚,如盘如杯,兼见手足逆冶,骨节疼痛,腹满肠鸣。治则温阳散寒,通利气机。
木防己汤证,属痰饮病,因膈间有支饮,水停心下,上迫于肺,而见痞坚,喘满,面色黧黑,脉沉而紧,症情虚实错杂。治则行水散结,补虚消痞。
十枣汤证属痰饮,因饮邪结于胁下致成悬饮,咳唾引痛,心下痞满硬满,或兼太阳表证,下利呕逆,治则攻逐水饮。
甘遂半夏汤证属痰饮病,因水饮停留,阳气不通,病人脉伏,欲自利,利反快,虽利,心下坚满。治则因势利导,逐饮祛痰。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慢性胃炎,肝硬化腹水,肺源性心脏病,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慢性胆囊炎,慢性胰腺炎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发汗、平喘、利尿和强心作用,而对肠管有解痉作用。
【医案选例】
(1)丁某,男,43岁。胁痛3年,腹臌胀3个月。经检查诊为“肝硬化腹水”,屡用利水诸法不效。就诊时见:腹大如鼓,短气撑急,肠鸣漉漉,肢冷便溏,小便短少。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诊为阳虚气滞,血瘀水停。疏方:
桂枝10克,生麻黄6克,生姜10克,甘草6克,大枣6枚,细辛6克,熟附子10克,丹参30克,白术10克,三棱6克。
服上方药30剂,腹水消退,诸证随之而减;后又以疏肝健脾之法,做丸善后。
(刘渡舟医案)
(2)一妪,61岁。曾患肺源性心脏病,3个月前,因咳喘,心悸,腹水而住院治疗月余,诸恙均已平复。近因受寒、劳累,诸恙复作,咳喘较剧,面色灰滞,夜难平卧,心大坚满,按之如盘如杯,腹大如鼓,下肢水肿,小便不多,面色灰滞。舌质黯紫,苔薄,脉沉细。心阳不振,大气不运,水邪停聚不化。予桂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原方。连进5剂,咳喘遂平,心下坚满已软,腹水稍退,但下肢依然水肿。继予原方加黄芪、防己、椒目。连进8剂,腹水退净,下肢水肿亦消十之七八。再以温阳益气,调补心肾之剂以善其后。
(朱良春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