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五脏六腑有寒吃什么中成药

五脏六腑有寒吃什么中成药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在呕吐哕下利病篇,以呕而胸满,或干呕吐涎沫,头痛为主证,其证质是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由此可见,《伤寒论》指出外邪涉及内脏,而《金匮要略》论及内脏之失调。总之,病名虽异,证质相同,皆因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故用吴茱萸汤以暖肝温胃,益气降逆。本方有解除胃痉挛的作用;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有保护和治疗作用。此次又发作,已3天。西医注射解痉镇痛剂多支,不能缓解。

【证象】 呕吐:干呕不食,食谷欲呕,恶心,泛吐稀涎沫,巔顶头痛,甚则头脑昏晕,如坐舟车,胸中满闷,心下痞闷,体倦神疲,食少口淡,或下利并见,烦躁不安,手足逆冷,舌淡苔白或滑,脉沉缓或弦。

【证质】 胃中虚寒,浊阴上逆。

按:本方证为胃中虚寒,浊阴上逆的证候。因虚有寒,浊阴上逆,致呕吐或干呕,泛吐清稀涎沫;寒气上逆,胸阳不展,则胸中满闷,心下痞闷;寒气循厥阴肝经上逆于头,故颠顶头痛,甚则头脑眩晕,如坐舟车。还可伴见心下痞满,嘈杂吞酸,舌淡苔白滑,脉弦等肝胃虚寒征象。

【证治】 暖肝温胃,降逆止呕。

【证方】 吴茱萸汤方(图16-1)。

用以下4味,以水1 400毫升,煮取450毫升,去渣。每服150毫升,日3次,温服。

按:方中吴茱萸为主药,暖肝温胃散寒,降逆下气止呕;重用生姜为辅,温胃散寒化饮,和胃降逆止呕;人参、大枣为佐,益气养胃补虚。全方相合,具有暖肝温胃,散寒化饮,降逆止呕,益气补虚之效。

图16-1 吴茱萸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类证辨析】 吴茱萸汤证在仲景书中凡五见。在《伤寒论》有三见:一在阳明病篇(243);二在少阴病篇(309);三在厥阴病篇(378)。在《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篇(十七-8;9)亦有2条。仔细分辨:在阳明病篇以呕吐为主要表现,多伴脘腹隐痛,喜温喜按,舌淡苔白,呕吐物酸腐难闻,脘腹胀满疼痛,拒按,便秘。当与舌红苔黄之热实呕吐相鉴别。在少阴病篇表现为吐利并见,可伴有肢冷不温,烦躁不安等证,当与少阴吐利,多伴有身蜷厥逆,脉沉微欲绝的阳衰阴盛证相辨别。在厥阴病篇以呕吐涎沫,与头痛并见,多伴恶寒无热等证。当与干呕,头痛,伴有恶寒的表证迥异。在呕吐哕下利病篇,以呕而胸满,或干呕吐涎沫,头痛为主证,其证质是由肝胃虚寒,浊阴上逆。由此可见,《伤寒论》指出外邪涉及内脏,而《金匮要略》论及内脏之失调。总之,病名虽异,证质相同,皆因肝胃虚寒,浊阴上逆,故用吴茱萸汤以暖肝温胃,益气降逆。再一次体现了异病同治的法则。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幽门梗阻,慢性肝炎、胆囊炎,胃神经官能症,娠妊恶阻,慢性肾功能衰竭等疾病之呕吐,急性胃肠炎之呕吐、泄泻,梅尼埃综合征之眩晕、头痛、呕吐,血管、神经性头痛,青光眼头痛等。

【现代研究】 经实验研究证实:本方有明显的镇吐止呕效果,能减少呕吐次数,延长形成呕吐所需时间;显著抑制胃液,尤其是胃酸的分泌,呈明显的制酸效果。本方有解除胃痉挛的作用;对急性胃黏膜损伤有保护和治疗作用。

(1)黄某,女,38岁。1955年7月14日就诊。主诉:眼红肿痛,连及头痛,泪多,不畏阳光,脉弦,已10日,经医治无效,此厥阴风木浊阴上乘于头目,与以吴茱萸汤升清降浊,破除厥阴寒浊有余矣。

吴茱萸18克,生姜30克,党参30克,大枣4枚。清水3盅,煎至1盅,温服,连服2剂。

二诊:服药后,眼红肿头痛减半,泪亦少,而照前方去吴茱萸加当归15克,服2剂痊愈。

(邓鹤芝医案)

(2)患者女性,36岁。初诊:1961年3月5日。患者有胃痛史多年。经停2个月。每月来月经时,胃痛发作。此次又发作,已3天。西医注射解痉镇痛剂多支,不能缓解。患者因胸脘剧痛而两手抱一包袱于胸前俯伏床上,压止其痛,但痛仍不止。时时干呕,呕出清涎少许。头亦痛,恶寒,呻吟不止,手足逆冷,不渴,舌红而润,脉弦紧。乃肝寒犯胃。方用:

吴茱萸12克,生姜15克,党参9克,大枣12枚。服1剂。

药后不到20分钟,患者安静,渐渐入睡。治效之速,出乎意外。

(张志民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