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证

半夏泻心汤治疗寒热错杂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寒热杂于中焦,气机壅滞,心中痞塞,即胃脘部满闷不适,堵塞不畅。两方药物基本相同,只是药量比例有异,故所治病证有异。甲医认为,疮后余邪未解,与小柴胡汤2剂,未见减轻;乙医认为,疟后脾虚,进以六君子汤2剂,痞闷更甚。本病虽无往来寒热于外,但有寒热互结于内,所以,胸中痞闷,治拟予半夏泻心汤,药取寒热消补并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意。

【证象】 呕吐:胃脘部满闷不适,堵塞不畅,呕吐频繁,腹中肠鸣,沥沥有声,或伴下利,心烦口苦,纳呆体倦,舌苔白滑,或黄白相兼,脉虚。

【证质】 寒热错杂,脾胃失和。

按:本方证为寒热错杂呕吐的证治。寒热杂于中焦,气机壅滞,心中痞塞,即胃脘部满闷不适,堵塞不畅。浊阴不降反而上逆,则呕吐频繁;不仅清气不升反而下趋,则肠鸣下利。此证多伴有心烦口苦,纳呆体倦,舌淡苔黄腻等证。

【证治】 寒热并用,消痞和胃。

【证方】 半夏泻心汤方(图16-2):

图16-2 半夏泻心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7味,以水2 000毫升,煮取1 200毫升,去渣;再上微火煎取600毫升;每日服3次,每次200毫升。温服。

按:本方证以呕吐为主,故用半夏为君药以降逆止呕;痞因寒热错杂而成,故用芩、连苦寒泻热,又用姜、夏辛温散寒。为辛开苦降,寒热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清涂痞满的目的。更佐人参、甘草、大枣,补益脾胃,助其健运之功。

【类证辨析】 半夏泻心汤证与甘草泻心汤证,均属胃失和降,气机壅滞心下痞满之证,但前者属脾胃虚寒,肠中夹热,胃气上逆,除心下痞外,以呕吐为主兼肠鸣下利;后者脾胃虚寒较重,肠中又夹湿热,故见心下痞外,以下利为主,或湿热内蕴,虫毒腐蚀咽喉,而见咽部溃疡疼痛,声音嘶哑等。两方药物基本相同,只是药量比例有异,故所治病证有异。

【临床运用】 本方常见于感冒后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十二指肠球部炎症,胃黏膜脱垂,幽门梗阻,胃节律紊乱综合征,胃肠神经官能症,胃扩张,急慢性肠炎,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慢性痢疾,妊娠恶阻,肿瘤化疗引起的消化道反应,口腔溃疡,梅核气等病症。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本方有保护胃黏膜,抗胃溃疡,抗缺氧作用。对由新斯的明引起的强烈胃运动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医案选例】

(1)林某,男,30岁。患疟疾3天,经内服奎宁片后,疟疾虽止,但觉胸中痞闷,食后欲呕,但又不得呕,尤其见到油腻食物即生恶心感。甲医认为,疮后余邪未解,与小柴胡汤2剂,未见减轻;乙医认为,疟后脾虚,进以六君子汤2剂,痞闷更甚。患者脉弦,舌苔白,自述除胸闷,恶心欲呕外,并无其他痛苦。此证断为疟后余邪未解尚是,但无往来寒热于外,非小柴胡汤所主。至于认为脾虚而用六君子汤,则嫌过早。本病虽无往来寒热于外,但有寒热互结于内,所以,胸中痞闷,治拟予半夏泻心汤,药取寒热消补并施,仍不离少阳和解之意。处方:

半夏9克,黄芩6克,潞党参9克,干姜4.5克,黄连4.5克,甘草3克,大枣3枚。

服1剂后,恶心全除,胸痞大减,食欲稍振。次日照服原方1剂而愈。

(俞长荣医案)

(2)李某,女,年约六旬,山东大学干部家属。1970年春,失眠症复发,屡治不愈,日渐严重,竟至烦躁不食,昼夜不眠,每日只得服安眠药片,才能勉强略睡一时。当时我院在曲阜开门办学,应邀往诊。按其脉涩而不流利,舌苔黄厚粘腻,显系内蕴湿热。因问其胃脘满闷否?答曰:非常满闷。并云大便数日未行,腹部并无胀痛。我认为这就是“胃不和则卧不安”,要使安眠,先要和胃。

处方:半夏泻心汤原方加枳实。

傍晚服下,当晚就酣睡了一整夜,满闷烦躁都大见好转。接着又服了几剂,终至食欲恢复,大便畅通,一切基本正常。

(李克绍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