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呕吐:干呕吐逆,心中愠愠欲吐,吐出多是清水稀涎,或时时上泛,口中多唾涎沫,口淡不渴,纳呆脘凉,舌淡苔白滑。
【证质】 中阳不足,寒饮呕逆。
按:中阳不足,失于温煦,寒气上逆,则有声无物,谓之干呕;阳虚失于运化,水证湿而为饮,寒饮内阻,胃气失于和降,饮随气逆,则心中愠愠欲吐,吐出多量清水稀涎;或时时上泛,口中多唾涎沫,口淡不渴,纳呆脘凉,舌淡苔白滑,是其必见证。
【证治】 湿中散寒,化饮降逆。
【证方】 半夏干姜散(图16-10):
图16-10 半夏干姜散结构示意图
用以上二药各等份,共研为细末;每服6克,白开水送下;或杵为散,取6克,浆水150毫升,煮取70毫升。顿服之。
按:方中干姜辛热,守而不走,温中阳,散阴寒,降逆气;半夏辛温质燥,燥湿化饮,降逆止呕。合用则共奏温中散寒,化饮降逆之功,用为散剂,每服以清浆水煮散,取其酸甘调中和胃,增强止呕效果。顿服使其药力集中,以取速效。
【类证辨析】 半夏干姜散证与小半夏汤证,同为胃中停饮偏寒之呕吐证。因干姜温阳散寒之力强,故前者以中焦阳虚,寒饮或寒气上逆之干呕吐逆,吐涎沫为主证,其病程多较长,虚寒征象明显。而生姜辛散化饮,和胃止呕之力较强,故后者以水饮较盛,恶心呕吐较频,甚至以食不得下咽为特征。
半夏干姜散证与吴茱萸汤证,同见干呕、吐涎沫。但吴茱萸汤以吴茱萸伍生姜,暖肝温胃,浊降逆,肝胃同治,适用于肝胃虚寒,浊阴循肝经上逆之干呕吐涎沫,尚可见巅顶痛;而半夏干姜散以温中散寒,化饮降逆,单纯治胃,适用于胃寒不化,饮停上逆证,是其区别。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急慢性胃炎,胃扩张,慢性肝炎,慢性胆囊炎等病症。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痛作用,健胃作用等。
【医案选例】
(1)赵某,男,22岁。1965年5月27日初诊。反胃呕吐已2~3个月,食后胃脘胀满,恶心,口干多饮,有时脘腹痛,腹部常怕冷,大便溏。服半夏泻心汤加吴茱萸6剂,诸症不减,反见吐酸水,苔薄白,脉浮弦。此为寒饮停胃,胃气失降,服温药和胃,正邪相争,邪即上越,因见吞酸。应专于温,与半夏干姜散:
半夏30克,干姜30克。
上药共研为细面。每服2克,1日3次。服1日,即未见呕吐;服1周,诸症已。
(胡希恕医案)
(2)吴某,女,42岁,干部。患高血压病已3年,血压常波动在190~140/110~100mmHg之间,遍服中西药均无显效,于1962年夏从南方赴京求治于秦老。观其服用的中药处方,大都是生石决明、灵磁石、生龙牡、杭菊花、双勾藤、生白芍、桑寄生、怀牛膝等平肝降逆辈。秦老说,前医久治不效,更要详细审证求因,重新辨证论治。患者形体肥胖,自述常头晕胀痛,眩晕甚时如坐舟中,颇欲吐,曾数次呕出大量清涎。纳食欠馨,胸脘部常有胀闷感,心悸,多梦,二便尚可。舌质淡,苔薄白腻,脉象右寸关滑甚……观此患者之形证,乃中阳不足,寒饮上逆所致,且患者数年来服中药多系寒凉重降之品,更伤中焦,故当温中止呕,以《金匮要略》半夏干姜散加味治之。处方:
法半夏9克,淡干姜9克,云茯苓9克。水煎服。
患者拿起处方,颇为不快,出门说:“我千里迢迢赴京求医,仅此几味药能行吗?”不料2天后,患者兴致而来,言几年来服药后,从未如此舒服,因此,两天即把3剂药痛快服完。嗣后,以温中化饮法加减,治疗月余病愈,患者高兴返里。
(秦伯未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