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橘皮竹茹汤证

橘皮竹茹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橘皮竹茹汤证与橘皮汤证,同为呃逆证,但前者为胃虚有热,胃失和降,有虚热,舌红,脉数;而后者为胃寒气闭,胃气上逆,有手足冷不甚之证。以橘皮竹茹汤加减:二诊:呃逆已减,晚能入眠,胸前痞闷,前方去大枣、生姜、柿蒂,加生栀子及豆豉除胸脘痞闷,蔻仁宽中理气,连翘清热散结。前方倍石斛以养胃阴,加知母滋阴清热泻火,连服3剂,痊愈出院。

【证象】 哕:喉间呃声急促,伴虚烦不安,口干舌燥,纳差少气,手足心烦热,舌质嫩红,或有裂纹,脉虚细数。

【证质】 气阴耗伤,胃虚有热。

按:本方证多出现于热病后期,或久病耗伤气阴,胃虚有热所致。虚则失养,热扰于中,胃失和降之性,逆而上冲,或喉间呃声急促,或干呕;并伴虚烦不安,口干舌燥,纳差少气,手足心烦热,舌质嫩红,或有裂纹,脉虚细数等症。

【证治】 补虚清热,和胃降逆。

【证方】 橘皮竹茹汤方(图16-13):

图16-13 橘皮竹茹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6味,以水700毫升,煮取300毫升,去渣。分3次温服。

按:本方重用橘皮、竹茹为主药,橘皮理气和胃,降逆止呃;竹茹甘寒,清热除烦,安胃止呃;生姜和胃降逆,助橘皮理气,与竹茹合用,清中有温;人参气阴两补以扶正,与橘皮合用行中有补,共为辅药,大枣、甘草,助人参益气养胃,并调药性,是为佐使。诸药相配成方,补胃虚,清胃热,降胃逆,且补而不滞,清而不寒,用之可使虚热除,而胃气得降,哕逆诸证自消。

【类证辨析】 橘皮竹茹汤证与橘皮汤证,同为呃逆证,但前者为胃虚有热,胃失和降,有虚热,舌红,脉数;而后者为胃寒气闭,胃气上逆,有手足冷不甚之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碱性反流性胃炎,急慢性胃炎,幽门水肿,幽门不全性梗阻,术后胃颠倒综合征,胃、十二指肠溃疡,重症肝炎顽固性呕吐,妊娠呕吐等病证。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呕和健胃作用。

【医案选例】

(1)林某,男,34岁。呃逆已10余年,时好时坏,经常发作,曾经治疗无效。此次发作加剧,呃逆频作,恶心吐涎,口渴,上腹部疼痛,大便秘结,小溲短赤,脉弦,舌质红苔黄浊。西医诊断为神经性呃逆。以橘皮竹茹汤加减:

橘皮4.5克,竹茹9克,玉竹9克,麦冬6克,炙甘草3克,石斛9克,大枣3枚,生姜3片,柿蒂4.5克。

二诊:呃逆已减,晚能入眠,胸前痞闷,前方去大枣、生姜、柿蒂,加生栀子及豆豉除胸脘痞闷,蔻仁宽中理气,连翘清热散结。

三诊:呃逆已止,诸症亦减,惟心中灼热,脉稍稍转缓,舌苔微黄。前方倍石斛以养胃阴,加知母滋阴清热泻火,连服3剂,痊愈出院。4个月后追访,未再发作。

(纪泽元医案)

(2)赵某,男,24岁。1969年5月,突然患病,收入传染病医院住院治疗,诊断为急性坏死性肝炎。出现呃逆,经治不显效,要求诊治。神志半昏逆状态,精神呆顿,面色暗黄,呃声低微,舌质淡苔中心黄腻,脉细缓而滑。此乃脾肾双败、湿热挟寒动膈之危证,先以补脾填精为主,佐以解逆开窍之法。方用:

红参6克(磨水兑服),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陈皮3克,法半夏12克,竹茹9克,佩兰12克,莬丝子15克,枸杞子30克,天麻15克,甘草3克。嘱服1剂,少量多服,呃逆止后再诊。

次日复诊:复上方4次,呃逆停止,神志灵敏,已复正常,吃稀粥100克,舌淡苔薄润,脉缓有神。此湿热去,虚寒之气缓解,遂用实脾填精为主,用双补汤加减,嘱服2~10剂,以善其后,从此逐渐康复出院。

(王廷富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