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下利:利下急迫,稀黄臭秽,痢下脓血,赤多白少,腹痛,里急后重,伴身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
【证质】 热毒炽盛,壅滞气机。
按:热毒炽盛,下迫于肠,故见利下急迫,稀黄臭秽;邪热蒸腐营血,则痢下脓血,赤多白少。邪热壅滞气机,故下重,即腹痛、里急后重;同时伴身热心烦,口渴,舌红苔黄,脉弦数等肝热形象。
【证治】 清热解毒,凉血止利。
【证方】 白头翁汤方(图16-17):
图16-17 白头翁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4味,以水1 400毫升,煮取400毫升,去渣。温服200毫升,不愈;再服200毫升。
按:方中白头翁大苦大寒为君药,清热解毒,凉血止利;黄连、黄柏苦寒,清热解毒,燥湿解毒,坚阴厚肠,为臣药;秦皮苦涩,清热燥湿,收涩止利,为佐药。四味相合,共奏清热解毒,凉血燥湿止利之功。
【类证辨析】 白头翁汤证与葛根芩连汤证及黄芩汤证,均属热利证,皆有下利及不同程度的里急后重,腹痛,肛门灼热等证。但白头翁汤证是肝热下迫,肠络受损,气滞血瘀,故以下利、便脓血、里急后重为主要特点。葛根芩连汤证为阳热下迫,表里俱热证以下恶息水样便为主,伴见喘而汗出。黄芩汤证是胆火下迫,下利为黏液便,兼见口苦、咽干、目眩。
【临床运用】 本方常见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急性肠炎,真菌性肠炎,滴虫性肠炎,非特异性结肠炎,慢性结肠炎,肠伤寒,泌尿道感染,肾盂肾炎,盆腔炎,带下证等。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抗炎,解热,抗菌作用。
【医案选例】
(1)张某,女,25岁。1960年7月9日诊。患者初起恶寒,继则蕴蕴发热,腹中急痛,便下赤白,里急后重,便后灼肛,神志昏迷,胸闷不适,舌苔黄腻,脉象濡数,余拟祛湿清热法,投以白头翁汤:
白头翁15克,北秦皮12克,川黄连9克,黄柏3克。
1剂病略见始;2剂热清神爽,痛痢皆减;再服1剂获愈。
(倪少恒医案)
(2)陈某,男,11岁。据其父代诉,患孩眼睑肿胀,目睛赤痛,眵泪多。近几天来逐渐肿大,西医诊为急性结膜炎,中医辨证为风热眼。曾服西药打针滴眼,又服祛风清热之中药多剂,未效。前来诊治时已发病10多天,眼睑高度红肿,形如荔枝,球结膜亦极度充血,视物模糊。大便不畅,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系属肝肺之火俱盛。乃予白头翁汤:白头翁30克,黄连4.5克,黄柏6克,秦皮9克,以泻火解毒。服药3剂,肿痛随即消除而愈。
(何斯恂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