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栀子豉汤证

栀子豉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栀子豉汤证与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及小柴胡汤证皆有烦症。栀子豉汤证之烦,因病后余热未尽,但未化燥,病在上焦胸膈。患者感冒发热己4天,屡服解热之剂,近又烦满欲呕吐,口渴喜欲热汤,心中懊不安,以栀子豉汤如法治之而安。因有肝脏疾病,不愿服镇静剂,故求治于中医。治宜清宣郁热,令急煎栀子24克,香豉15克,顿服。而后,每发哮喘,口服氨茶碱,或静脉推注氨茶碱时,必先服栀子豉汤一二剂,自觉反应甚微。

【证象】 下利虚烦: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者。

【证质】 无形邪热,留扰胸膈。

按:本方证为下利虚烦的证治。下利如因实热所致,其证本有心烦,如下利后,实邪已去,则心烦可除,但今下利后,不但心烦未除,反而有甚于初,故曰“更烦”,此乃余邪郁于胸膈,扰及心神所致。病因实邪己去,则心下按之濡软不坚,乃无形邪热内扰,非有形实邪内结,故仲景谓之“虚烦”。

【证治】 透邪解郁,泄热除烦。

【证方】 栀子豉汤方(图16-18):

图16-18 栀子豉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2味,以水800毫升,先煮栀子得500毫升,再下香豉,煮取300毫升,去渣。分2次温服。

按:方中栀子苦寒,清热除烦;豆豉辛苦寒,宣透解郁。二药相配,共奏透邪解郁,泄热除烦之效。

【类证辨析】 栀子豉汤证与白虎汤证、承气汤证及小柴胡汤证皆有烦症。栀子豉汤证之烦,因病后余热未尽,但未化燥,病在上焦胸膈。白虎汤证之烦,是阳明燥化,热邪炽盛,大热大烦大渴大汗而烦,病在中焦气分。承气汤证之烦,是热邪壅滞,燥结成实,大便秘结而烦,病在阳明之腑。小柴胡汤证之烦,证见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病在半表半里。

【临床运用】 本方常见于食管狭窄,食管炎,肺炎,胃炎,胆囊炎,胃酸过多症,胃溃疡,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癔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口腔炎,舌炎,咽喉炎,吐血,咯血,下血诸症等。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抗菌、抗病毒、抗炎、解热、保肝、利胆和镇静等作用。

【医案选例】

(1)段某,女,38岁,工人。1983年3月6日就诊。患者感冒发热己4天,屡服解热之剂,近又烦满欲呕吐,口渴喜欲热汤,心中懊不安,以栀子豉汤如法治之而安。

(姬元璋医案)

(2)李某,男,67岁。1982年8月17日就诊。患者患支气管哮喘多年,自述今日晨起服下氨茶碱片0.2克,半个小时前曾肌内注青霉素G 80万单位,链霉素0.5克(均经皮试),静脉推注氨茶碱0.5克、50%葡萄糖液40毫升。现觉中烦乱,坐卧不安,并以手拍胸为快。因有肝脏疾病,不愿服镇静剂,故求治于中医。察舌苔微腻,脉弦微数,此属邪扰胸膈之证。治宜清宣郁热,令急煎栀子24克,香豉15克,顿服。半小时后,烦乱已减,令再服,2小时后,患者靠椅缓缓入睡。而后,每发哮喘,口服氨茶碱,或静脉推注氨茶碱时,必先服栀子豉汤一二剂,自觉反应甚微。

(陈永前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