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象】 下利:下利稀薄清冷,完谷不化,四肢厥逆,脉沉而迟或沉微,面少赤,颧红如妆,游移不定。
【证质】 脾肾阳衰,虚的浮越。
按:本方证为虚寒下利,阴盛格阳,格拒虚阳浮越于外的证治。里真寒,阳气衰微,阴寒内盛,则见下利稀薄清冷,完谷不化,四肢厥逆,脉沉而迟或沉微。外假热,即虚阳浮越于外或上,故见身有微热,汗出;面少赤,颧红如妆,游移不定。
【证治】 破阴回阳,通达内外。
【证方】 通脉四逆汤方(图16-19):
图16-19 通脉四逆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3味,以水600毫升,煮取240毫升,去渣。分2次温服。
按:通脉四逆汤药味与四逆汤相同,惟重用附子、干姜,增强其破阴散寒,通达内外,回阳救逆之功。若见面赤戴阳证者,则遵《伤寒论》之旨,于方中加葱白宣通上下气机,使上浮之虚阳得以下潜。
【类证辨析】 通脉四逆汤证与白通汤证均属阳气虚衰,阴盛格阳证。白通汤证为阴寒下盛,格阳于上,故特称阴盛戴阳证,以下利,面赤,脉微为特征。通脉四逆汤证为阴盛于内,格阳于外,故专称阴盛格阳证,以肢厥利,身反不恶寒为特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见于休克,心力衰竭,急慢性肾功能,风湿性关节炎,急慢性肠胃炎等。
【现代研究】 药理实验证明:本方具有抗休克、抗炎、镇静、镇痛,促进肾上腺皮质的功能。
【医案选例】
(1)陈某,女,42岁,家庭妇女。1973年9月21日就诊。患者乳子众多,身体虚弱,吐泄已3日矣。由于家庭贫困,今日方邀余诊治,四肢厥冷,六脉隐伏,气息奄奄,语言断续,面色微红,身不恶寒,下泄已止,但余干呕,此乃内真寒外假热之格阳也。宜通脉四逆汤以回阳通脉是为上策。炮附子15克,甘草10克,干姜12克,红参10克,生姜12克。服药1剂,证情已稳;再服1剂,诸证大减;又服1剂,两脉已平复,然后以加味八珍汤调养之。
(姬元璋医案)
(2)患儿男性,1岁。门诊号29596。于1960年8月28日因发热7天来诊。其母说:7天前发热,经西医诊断为重感冒,用百尔定、青霉素G、链霉素等数天后,热终未退。检查体温39.5℃,心肺正常,腹部无异常,化验白细胞19 800/mm3,中性80%,淋巴15%,望诊:眼睛无神,想睡懒睁眼,符合于少阴格阳证的但欲寐,并有四肢逆冷,诊脉浮大无根,诊断为少阴格阳证,法宜温中回阳并兼散寒,方用通脉四逆汤。处方:
干姜2.4克,附子1.5克,甘草1.5克。开水煎,冷服。
服药后患儿熟睡4小时,醒后精神好,四肢不逆冷,眼睛大睁,不再发热。约2小时后,检查体温37℃,化验白细胞8 400/mm3,前后仅6小时,一切症状消失而痊愈。
(许云斋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