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本方证是肠痈日久,痈脓已成,正气已虚而成。肠痈日久,营血涩滞,肌肤失于营养,所以见皮肤粗糙,干枯不泽如鳞甲状等。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与薏苡附子散证。两者皆用薏苡、附子,但配伍不同,其主治亦异。腹痛1天,发热呕吐,继则腹痛转入右下腹,经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先后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疼痛持续不解,且发热呕吐。建议消炎治疗后手术切除囊肿,患者不愿手术,遂转中医治疗。

【证象】 肠痈:其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腹无积聚,身无热,脉数。

【证质】 肠痈日久,脓成正虚。

按:肠痈发于肠腑之中,多由于热毒邪内聚,瘀结肠中而成,其初期酿脓阶段,多呈阳热亢盛之里实特点。病久脓成以后,则热势即减,正气亦虚,而是慢性病理过程。

本方证是肠痈日久,痈脓已成,正气已虚而成。由于毒热血瘀,肠痈蓄结于腹中局部,故腹部外观可见腹肌紧张,并微有隆起似肿状而用手按压肿处濡软不硬,腹内亦无积块,说明此时瘀结之营血已完全腐败化脓,痈脓已成。因热毒已聚化脓,病变局限,且正气已虚,故全身表现已不似酿脓阶段之高热寒战,汗出痛甚,而表现身无明显热象,脉数无力等。肠痈日久,营血涩滞,肌肤失于营养,所以见皮肤粗糙,干枯不泽如鳞甲状等。

【证治】 排脓消痈,振奋阳气。

【证方】 薏苡附子败酱散方(图17-1)。

用以下3味,研细末;取6~9克,以水200毫升;1次服完。

图17-1 薏苡附子败酱散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按:本方重用薏苡仁为主药,甘淡性凉,健脾利湿,清热排脓;败酱草为辅,辛苦而寒,清热解毒,祛瘀排脓;少佐附子,取其辛散温通,振奋阳气,行滞散结,以促进湿去瘀化,阳复滞散,脓排肿消。三药合用,共奏利湿排脓,逐瘀消肿,振奋阳气之功,服之,可使污脓败血俱从大便排出,则肠痈可愈。

【类证辨析】 薏苡附子败酱散证与薏苡附子散证。两者皆用薏苡、附子,但配伍不同,其主治亦异。前者为痈脓内结证,以身甲错,腹皮急,按之濡,如肿状,阳气不化之肠痈;后者为阳虚阴盛,寒湿痹阻之胸痹,以胸痹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怕冷为主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阑尾周围脓肿,慢性阑尾炎,肝脓肿,慢性肾盂肾炎,睾丸炎,慢性盆腔炎,卵巢囊肿,真菌性结肠炎,慢性前列腺炎,肠麻痹,肺脓肿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痛、解热、抗炎、抗病原微生物、抗缺氧、增强机体免疫力和促进肠道运动等作用。

【医案选例】

(1)张某,男,23岁。腹痛1天,发热呕吐,继则腹痛转入右下腹,经西医诊断为急性化脓性阑尾炎。先后用抗生素等药物治疗,疼痛持续不解,且发热呕吐。患者不愿手术而求治于周师。证见面色青黄,神色困惫,右少腹持续疼痛,阵发性加剧,有明显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包块如掌大,畏寒发热,剧痛时四肢冰冷,舌黄有津,脉滑数。体温38.7℃,血中白细胞20 000/mm3。此属寒湿邪结化热,治宜温阳祛寒清热。方用:

薏苡仁90克,炮附子30克(先煎),败酱草30克。嘱其浓煎顿服。

4剂后疼痛大减,呕吐止,体温正常,白细胞下降为13 000/mm3。续服上方6剂,白细胞总数10 000/mm3,仅在右小腹下包块不消。再服上方20余剂,包块消失而愈。

(周连三医案)

(2)马某,女,39岁。1990年12月2日初诊。主诉:右下腹肿块,小腹坠痛2月余。患者曾有慢性盆腔炎病史,近2年来小腹部胀痛,月经前期腰酸,经期延长,白带增多。今年9月发现右下腹部有拳头大小肿物,伴隐痛,下坠感,按压疼痛,近1个月阴道出血2次,量少,有血块,小腹坠痛加重。在我院妇科检查:下腹部轻压痛,右下腹部可触及9厘米×7厘米大小的肿物,活动差,质软,表面光滑,轻压痛。B超检查示:右侧卵巢区域,可见10厘米×7厘米大小的液性回声反射区域,边界清,明显壁包膜。临床诊断为右侧卵巢囊肿,慢性盆腔炎。建议消炎治疗后手术切除囊肿,患者不愿手术,遂转中医治疗。患者面白少泽,身倦乏力,胃纳不佳,不腹坠胀,疼痛,喜暖畏凉,白带多,清稀,小便清,大便正常,腹部濡软,舌质淡,苔白薄腻,脉沉紧。处方:

淡附片12克,薏苡仁30克,败酱草15克。

上方服6剂后,小腹坠胀明显减轻,白带量减少,胃纳好转。继服上方12剂。

12月24日妇科复查,右下腹肿块缩小,大小约6厘米×4厘米,质软,压痛不明显,按原方再服18剂。妇科检查:右下腹肿块消失;B超复查,未见异常,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于慎中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