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甘草粉蜜汤证

甘草粉蜜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此方之“粉”,究属何物,后世争议较大。 甘草粉蜜汤证与乌梅丸证,均为蛔虫为患。但乌梅丸证为蛔动而厥逆,病属中焦虚弱,寒热错杂;而甘草粉蜜汤证,为蛔动腹痛证,以阵发性腹痛,吐涎,毒药不能止为特点。

【证象】 蛔虫:阵发性上腹及脐周围疼痛,伴呕吐清涎,一般驱虫药不能奏效和根治。

【证质】 蛔虫内扰,气机被阻。

按:蛔虫寄生于肠中,常因某些因素而诱发,使蛔虫扰动,而胃肠气机紊乱。若蛔虫上窜,胃气失于和降,则出现口吐清水稀涎;虫动于中,则心腹剧烈疼痛;虫静伏则疼痛逐渐缓解。因此,腹痛时作。虽然其阵发性发作加剧,这也是蛔虫病腹痛的特点。该患者曾多次用一般杀虫驱蛔剂而毫无效果。

【证治】 缓急安中,杀虫止痛。

【证方】 甘草粉蜜汤方(图18-3):

图18-3 甘草粉蜜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3味,以水300毫升,先煮甘草,取200毫升;去渣,纳粉,用蜜搅匀;再煎如稀粥。温服100毫升,病解停服。

按:方中白粉乃铅粉(官粉),又名胡粉,味甘辛性寒,有大毒,功可消积杀虫,以其为主药,辅以甘草、白蜜之甘补,又甜而诱蛔。因本方杀虫作用极强,毒性也较大,临床应用宜谨慎,故方后云“差即止”,切勿过服,以免中毒。

此方之“粉”,究属何物,后世争议较大。有谓铅粉者,亦有谓米粉者,且都有临床验例佐证,故两说可以并存。不过就原意来看,似以铅粉为妥。但应用铅粉时,须注意掌握用量,每剂首1.5~3克,空腹1次服下,不可1日再服。

【类证辨析】 甘草粉蜜汤证与乌梅丸证,均为蛔虫为患。但乌梅丸证为蛔动而厥逆,病属中焦虚弱,寒热错杂;而甘草粉蜜汤证,为蛔动腹痛证,以阵发性腹痛,吐涎,毒药不能止为特点。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用于胆道蛔虫,胃及十二肠蛔虫,蛔虫性肠梗阻,以及绦虫、蛲虫、钩虫所引起的腹痛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镇痛作用,驱虫作用。

【医案选例】

(1)一青年妇人,素有蛔虫病史。1983年夏,旧病复发,脘腹痛,呕吐不纳,坐卧不宁,于驱虫理气之剂,数剂不应,前来就诊。处方:

生甘草15克,煎汤,去渣,加入铅粉(官粉)5克,白蜜30毫升;拌匀,并如薄粥状,分2次温服。

初服稍安,再服痛呕渐止,次日排出蛔虫20余条。从此痊愈。

(郁宝仁医案)

(2)刘某,女,30岁,工人。患胆道蛔虫合并感染,经用消炎、解痉及驱虫药,排出蛔虫数条,症状缓解,但3天后又发作,继用前药不效。改用中药治疗,就诊时上腹部钻顶样痛,阵发性加剧,面色苍白,汗多,口干喜饮,手足冷,舌红少津,苔微黄,脉弦,证属蛔厥,为气阴两虚夹热型,治宜益气养阴,安蛔止痛兼以清虚热,用甘草粉蜜汤主之:

先煎生甘草21克,取沸汤适量,细粳米粉21克,蜂蜜9克,搅匀,煎如薄粥,顿服。

数小时后疼痛缓解,吐止。当晚再进1剂,痛止,眠佳纳增,精神好转,排大便1次,未见蛔虫。改以化虫丸加减:鹤虱、甘草、枯矾各6克,槟榔15克,苦楝根皮12克,铅粉布包煎3克,煎液400毫升,再调入蜂蜜15克,顿服,排蛔虫5条而病愈。

(徐世祥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