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桂枝茯苓丸证

桂枝茯苓丸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桂枝茯苓丸证与鳖甲煎丸证,为癥病中的两个方证。患者4年前发现下腹部有1个鸡蛋大肿物未予注意。经某某医院诊为“子宫肌瘤”,并要立即手术治疗,患者未允。服药半年,下腹肿物消失,经水正常,诸证悉除。经岳老诊治,仍继服原方散剂,3个月后,又获痊愈。

【证象】 癥积:癥病为阴道出血,量不多,淋漓不尽,血色紫暗挟有瘀块,小腹疼痛拒按,瘀块去则痛减,舌紫暗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

【证质】 癥积下结,上迫于胎。

按:妇人平素小腹内有癥积包块,现复受孕成胎,但停经后尚不到3个月,又见阴道淋漓不断地小量出血,同时感觉肚脐以上有跳动感,好似胎动一般。这种现象并不是真正的妊娠胎动,而是腹内癥积痼结造成的。因为正常情况下,腹内没有癥积,怀孕前3个月内畅利,通常在妊娠6个月左右才能感觉到脐上有明显的胎动。该类患者在孕前大多月经就不正常,腹内素有癥积痞块存在,受孕不到3个月,即在脐上部位有动感,且伴见阴道少量紫黑色出血。这是由于血不归经而体内之癥积影响造成的。癥积下结,上迫其胎,故胎动不安而动于上,瘀血阻络,血不归经以养其胎,而溢于脉,则漏下不止,故原文说:“所以血不止者,其癥不去故也。”舌紫暗有瘀点,脉沉涩或弦紧,皆为瘀血癥积的征象。

【证治】 活血化瘀,缓消癥积。

【证方】 桂枝茯苓丸方(图19-1):

图19-1 桂枝茯苓丸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5味,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日2~3次,每次3~6克。

或改为汤剂,上5味,以水600毫水,煮取300毫升,去渣;再煮取200毫升;分2次温服。

按:方中桂枝辛行温散,通行血脉;茯苓淡渗下行而益心脾,与桂枝相伍,既有利于行瘀血,又有助于安胎元,共为此方之主药;桃仁、牡丹皮消瘀化癥,兼清瘀热;白芍和营养血,并以活血。妊娠不可峻攻猛破,故炼蜜为丸,并从小量始服,皆寓渐消缓散之意,以达到化瘀消癥而不伤正之目的。

【类证辨析】 桂枝茯苓丸证与鳖甲煎丸证,为癥病中的两个方证。前者主瘀血久积,病在下焦之癥积,以少腹疼痛,按之有痞块为特点;而后者主瘀血与痰相结,为久病顽疾之癥积,以肌肉消瘦,饮食不振,身倦为特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子宫肌瘤,卵巢囊肿,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异位,子宫外孕,人工流产后异物残留,慢性盆腔炎,慢性附件炎,经期综合征,先兆性流产,功能性子宫出血,盆腔瘀血综合征,不孕症,习惯性流产,胎盘残留,亚急性心肌梗死伴心衰,冠心病伴房性期前收缩,高血压,病态窦房综合征,血栓性静脉炎,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粘连性肠梗阻,肺气肿,支气管哮喘,精神分裂症,坐骨神经痛,梅尼埃综合征,前列腺炎,前列腺肥大,慢性甲状腺肿,胶原性疾病,白塞病,慢性肾炎,多种癌变等病症。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和镇静作用,改善血循环作用等。

【医案选例】

(1)赵某,女,47岁,1961年4月3日初诊。患者4年前发现下腹部有1个鸡蛋大肿物未予注意。但以后肿物逐渐增大;4年后肿物增大使腹围增至97厘米,较前增加17厘米,如怀胎状。两天前突发下腹剧痛,冷汗淋漓。经某某医院诊为“子宫肌瘤”,并要立即手术治疗,患者未允。乃请岳老诊治。诊见形体瘦弱,面色萎黄,下腹肿物按之坚硬,压痛明显,舌质暗,少苔,脉沉细而涩。经水2~3个月一行,量少色黯,夹有血块。证属癥积瘀血,治以疏肝健脾,破瘀消癥。处方:

桂枝9克,茯苓9克,川芎9克,牡丹皮9克,桃仁9克,白芍21克,当归9克,泽泻21克,白术12克。

服药10剂后,腹痛明显减轻,乃将原方改为散剂,每服9克,日服2次,服用2个月,下腹肿物日渐变小,症状大见好转。服药半年,下腹肿物消失,经水正常,诸证悉除。7年以后,患者复因处境不顺,情志不舒。下腹肿物又起,逐渐增大,症状同前。经岳老诊治,仍继服原方散剂,3个月后,又获痊愈。

(岳美中医案)

(2)陈某,女,已婚。1963年5月7日初诊。自本年3月底足月初产后,至今4旬恶露不尽,量不多色淡红,有时有紫色小血块。并从产后起腰酸痛,周身按之痛,下半身尤甚,有时左小腹痛,左腰至大腿上1/3处有静脉曲张,食欲欠佳,大便溏,小便黄,睡眠尚可,面色不泽,脉上盛下不足,右关弦迟,左关弦大,寸尺俱沉涩,舌淡红无苔,气血紊乱,恶露不化。治宜调和营卫,和血消瘀。处方:

桂枝4.5克,白芍6克,茯苓9克,炒牡丹皮3克,桃仁3克(去皮),炮姜2.4克,大枣4枚。服5剂。

16日复诊,服药后恶露已净,小腹及腰腿痛均消失,食欲好转,二便正常,脉沉弦微数,舌淡无苔。瘀滞己消,宜气血双补,十全大补丸40丸,每日早、晚各服1丸,服后已恢复正常。

(蒲辅周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