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葵子茯苓散证

葵子茯苓散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葵子茯苓散证与当归贝母苦参丸证,均有小便不利症。当归贝母苦参丸证,属血虚郁热,湿热蕴结,以小便频数疼痛,淋沥不尽,尿黄赤为主证,而无水肿,身重,腹满等证;而葵子茯苓散证,则属气滞水停,气化受阻,以浮肿,身体沉重为主证,虽小便欠畅,但无疼痛、溲黄等热象。

【证象】 水气:妊娠水肿,身体沉重,小便不利,洒淅恶寒,起则头昏目眩,或身体微肿,或但足跗水肿,舌苔白滑,脉缓滑。

【证质】 气化受阻,气滞水停。

按:本方证为妇人妊娠,胞胎压迫,膀脘气化不行,水气内停所致。临床以全身水肿,身体沉重,小便不利,或身体微肿,或足跗浮肿为主症。由于水气外泛,卫气不行,故洒淅恶寒;水阻清阳不升,故起则头晕目眩。舌苔白滑,脉缓滑为水气内停的征象。

【证治】 甘淡渗湿,通窍利水。

【证方】 葵子茯苓散方(图19-7):

图19-7 葵子茯苓散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2味,共为细末。每服4克,白水送下。日3次,小便利则愈。

按:方中葵子即冬葵子,甘寒滑利,走膀胱而通阳,利小便而通下窍,善治小便不利或艰难;茯苓益气而助气化,渗湿而利小便,通窍而祛湿浊,二药相合,水有去路,阳气展布,小便通利,诸证可减,故方后云“小便利则愈”。

【类证辨析】 葵子茯苓散证与当归贝母苦参丸证,均有小便不利症。当归贝母苦参丸证,属血虚郁热,湿热蕴结,以小便频数疼痛,淋沥不尽,尿黄赤为主证,而无水肿,身重,腹满等证;而葵子茯苓散证,则属气滞水停,气化受阻,以浮肿,身体沉重为主证,虽小便欠畅,但无疼痛、溲黄等热象。

【临床运用】 本方证可见于膀胱炎,尿道炎,肾盂肾炎,妊娠中毒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利尿消肿作用。

【医案选例】

(1)肖某,女,23岁。1975年5月6日初诊。妊娠达月,下肢水肿,时有头晕眼花,大便溏薄,脉右弦细数,左濡滑,血压150/100mmHg。此乃脾运失健,水湿阻滞,肝阳偏亢,予以健脾利湿平肝,佐以引产之品。处方:

冬葵子9克,茯苓9克,生白术9克,朱砂仁12克,白蒺藜12克,钩藤12克,天仙藤30克,牛膝12克,瞿麦12克,赤芍9克。2剂。

二诊:下肢水肿已退,头晕眼花减,但多见阳光,眼球作痛,有时心悸阵作,脉小滑数,苔薄白,血压120/80mmHg。仍以平肝健脾,佐以养心。原方加枣仁9克,磁石30克。服至5月13日安然产育。

(庞泮池医案)

(2)某某,女,32岁。1996年3月18日生产。产后2时许,胞衣未能娩出,阴道出血量少,腹部增大,按压腹部和子宫部位,有大量血块或血液涌出,血色淡红,小腹微胀,面色白,头晕心悸,汗出肢冷,舌质淡,苔薄白,脉虚弱而涩,处以:

冬葵子、茯苓各30克,红参片、明附片各10克,炙黄芪60克,炙甘草6克。

一服后,头晕气短,汗出肢冷减轻;二服后,胞衣自下,出血量约50毫升,继服2剂愈。

(周德清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