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半夏厚朴汤证

半夏厚朴汤证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 半夏厚朴汤证与麦门冬汤证,均有咽喉不利症。但麦门冬汤证为肺胃津亏,虚火上炎,以咽喉干燥不利,咳痰不爽,口干喜凉,舌红少苔,脉虚数为主证;而半夏厚朴汤证,则为气滞痰凝,结于咽喉,以咽中梗塞,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淡苔白滑,脉弦滑为特征。10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4个月的治疗已缓解。属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予半夏厚朴汤加郁金20克,菖蒲、远志各15克,琥珀6克。

【证象】 梅核气:患者自觉咽中似有物阻,状如烤肉片,吞咽不下,咯吐不出,常伴见胸胁胀闷,嗳气太息,或咳嗽有痰,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或腻,脉弦滑。

【证质】 痰气交阻,凝结咽喉。

按:本方证多由妇人长期忧思,七情不遂,气机郁滞,肺胃宣降失常,水津不布,聚而为痰,痰与气搏,凝结咽喉所致。经常自觉咽中似有物阻,状如烤肉片,吞咽不下,咯吐不出,此即后世所谓“梅核气”;除此,尚伴有胸胁胀闷,嗳气太息,或咳嗽有痰,或恶心呕吐,舌苔白滑或腻,脉象弦滑。

【证治】 行气化痰,开解散结。

【证方】 半夏厚朴汤方(图21-1):

图21-1 半夏厚朴汤结构示意图 (单位:克)

用以上5味,以水700毫升,煎取400毫升,去渣。分4次温服,日3次,夜1次。

按:本方重用半夏之辛温体滑,化痰散结,降逆和胃,为主药。厚朴辛苦温燥,行气除满,并燥湿化痰;茯苓淡渗利湿,健脾消痰,两药为辅,增加半夏之功;生姜辛温,化饮降逆,和中止呕;苏叶辛温芳香,行气解郁,理肺疏肝,共为佐药。诸药配合,共奏理气化痰,开解散结之效。

【类证辨析】 半夏厚朴汤证与麦门冬汤证,均有咽喉不利症。但麦门冬汤证为肺胃津亏,虚火上炎,以咽喉干燥不利,咳痰不爽,口干喜凉,舌红少苔,脉虚数为主证;而半夏厚朴汤证,则为气滞痰凝,结于咽喉,以咽中梗塞,如有异物,吞之不下,吐之不出,舌淡苔白滑,脉弦滑为特征。

【临床运用】 本方证常见于妊娠恶阻,更年期综合征,狂躁抑郁症,咽神经官能症,食管神经官能症,心脏神经官能症,慢性咽炎,慢性支气管炎,慢性胃炎,胃下垂,胃弛缓症等。

【现代研究】 本方具有祛痰、健胃、抗抑郁和镇静等作用。

【医案选例】

(1)杨某,男,65岁。1965年10月28日初诊。10年来,自觉咽中梗阻,胸闷,经4个月的治疗已缓解。在1963年曾复发1次,近日来又自觉咽间气堵,胸闷不畅,经检查无肿瘤。六脉沉滑,舌红苔黄腻。属痰湿阻滞,胸中气机不利,此谓梅核气。治宜开胸降逆,理气豁痰。处方:

苏梗3克,厚朴3克,法半夏6克,陈皮3克,茯苓6克,大腹皮3克,白芥子(炒)3克,炒莱菔子3克,薤白6克,降香1.5克,路路通3克,白通草3克,竹茹3克。

10剂,1剂2煎,共取160毫升,分早、晚食后温服。

11月8日二诊,服上药,自觉咽间堵塞减轻,但偶尔稍阻,食纳无味,晨起痰多色灰,失眠,夜间尿频量多,大便正常,有低热。脉转微滑,舌红苔秽腻。湿痰见消,仍宜降气、和胃、化痰为治。

原方去薤白、陈皮,加黄连1.5克,香橼皮3克,白芥子加1.5克。10剂。煎、服法同前。

11月22日三诊:服药后,咽间梗阻消失,低热已退,食纳,睡眠、二便均正常。不再服药,避免精神刺激,饮食调理为宜。

(蒲辅周医案)

(2)文某,女,27岁。1978年,1月14日诊。数年来,因家事不睦,患者多愁善郁。近年余觉胸脘满闷,气急痰多,叹息不止。8日前,偶谈起邻村某妇被扼死事,患者颇为之痛怜。是夜如神鬼所凭大作。始则神情忿郁而迷惘,自称“扼死妇”,仿其语,泣诉其被害经过,继之,做被扼死状而面青目突,伸颈吐舌,喘促声粗,痰声漉漉,顷刻,憋闷昏绝。呼甦后,大叫“胸闷喉紧”,以指探喉,吐出痰涎盏许方安。不发则一如常人,惟胸闷气急痰多而已。如是,入暮辄作。曾诊为脏燥服甘麦大枣汤罔效。诊之,肤胖,面滑多垢,目光呆凝而惶惑,舌质红,苔白浊腻,脉沉滑,诊为气郁痰阻。予半夏厚朴汤加郁金20克,菖蒲、远志各15克,琥珀6克。并做劝解工作。服3剂,如神鬼所凭之发作得止;继服12剂,愁闷痰多等症亦释。后又予六君子汤以巩固之。随访至1990年10月31日,未再发作,精神状况良好。

(丁德正医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