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冠心病“阳虚阴盛”、“本虚标实”的病理实质,袁师认为:益心气、养心血、回心阳,应视为三大治本原则。宣痹祛湿化痰、活血化瘀通脉,应视为两大治标原则。治本是为了心气得复、心血得养、心阳得扶,以利于心脏正常功能恢复,为气血运行提供动力和物质基础;治标是为了消除痰湿瘀浊、疏通气机,为气血运行通渠开道。另外,根据胸痹心痛的病机,疏肝健脾、理气和胃、通畅二便,同样是胸痹心痛的三个辅助治疗原则。
1.气阴两虚型 为本病的基本类型,以心气心阴不足、血脉失养为主,可兼痰湿瘀浊,心脉因而不畅,症见心慌、气短、乏力、胸部痞闷、咽干烦躁、舌质淡红或偏红乏津、脉细数无力。治宜补益心气、滋阴养血、祛痰化瘀。方药:太子参15g,麦冬15g,玉竹15g,北沙参15g,黄精30g,葶苈子15g,全瓜蒌15g,当归15g,赤芍15g,丹参15g,檀香10g,炙甘草6g,黄芪15g。若属肾阴不足,配服麦味地黄丸。方中太子参、黄芪、黄精、炙甘草补益心气;麦冬、北沙参、玉竹、当归、滋阴养血;全瓜蒌、葶苈子宽胸化痰;丹参、赤芍、檀香理气活血、化瘀通络。
2.痰湿阻滞型 本型以痰浊内生、胸阳被遏为主,兼有气虚血瘀,心脉因而痹阻。症见胸中憋闷隐痛、心悸气短、面黄淡白,伴有咳嗽痰黏色白、腹胀纳差、脉沉细无力或脉滑、舌质淡红或暗淡、舌苔滑腻等。治宜宽胸化痰、健脾强心,佐以化瘀。方药:全瓜蒌15g,葶苈子10g,薤白10g,陈皮10g,远志10g,法半夏10g,茯苓15g,苍、白术各12g,菖蒲10g,丹参20g,檀香10g,太子参30g,炙甘草3g。本方以宽胸化痰为主,方中二陈汤配全瓜蒌、葶苈子,宽胸力强,有除痰利气之功。如用薤白可以兴胸阳以逐浊阴;远志、菖蒲气香走窜、开窍祛痰且有强心作用;太子参、苍白术、炙甘草健脾益气而和胃;丹参、檀香理气化痰通脉;诸药相佐而行,切合病机。
3.气滞血瘀型 本型气血运行障碍,心脉闭阻。症见心前区剧烈疼痛,胸痛彻背,累及肩胛,伴有胸闷气喘、两胁胀痛、口唇紫暗或有瘀血斑点,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沉弦或结代。治宜理气止痛、养血化瘀。方药:当归15g,黄芪25g,女贞子20g,赤芍15g,丹参30g,制乳没各10g,川芎9g,郁金9g,姜黄9g,菖蒲9g,延胡索9g,三七粉(冲服)1.5g。若兼有寒凝血瘀加桂枝,生姜3片以温经散寒通路。方中当归、黄芪、女贞子益气养血;丹参、赤芍、川芎、乳没、红花活血化瘀;延胡索、郁金、姜黄、菖蒲理气化瘀、开启心窍;三七粉祛瘀止痛。
4.心肾阳虚型 本型为胸痹心痛重证,由于心气大亏,心阳衰微,气血运行无力而停滞,心脉失养、闭阻不通所致。甚则可发展为“阴阳离决、精气乃绝”的危险阶段。症见心慌、胸闷、气急,甚至喘息不得平卧,面色苍白或暗紫、大汗淋漓、四肢厥冷、神志淡漠或烦躁不安,脉微欲绝或促、结代,舌质暗淡,舌苔薄白。治宜益气温肾,回阳救逆。方药:红参(另炖)10g,麦冬15g,五味子10g,黄芪30g,肉桂1.5g,制附子9g,黄精30g,炙甘草20g。本方由生脉散、保元汤合升压汤组成。方中生脉保元汤(人参、麦冬、黄芪、五味子、肉桂、炙甘草)温肾阳、益气复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