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杨积武经验

杨积武经验

时间:2023-03-19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杨师用药温而不燥,活而不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以调和气血,畅达血脉,恢复脏腑功能,祛除病因,解除病痛。本病多发于老年人,且久病伤及气血,故以本虚为主,临床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杨师尤其注重肝气之疏通。临床因情志不遂而发病者亦多见,中医证属肝郁气滞,多用枳壳、川楝子、乌药、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治疗上当注意预防,晚饭宜少,适量运动,减轻体重,以免损伤脾胃。

杨师认为临证辨清“标本”十分关键,所谓“知标本者,万举万当;不知标本,是为妄行”。扶正和祛邪是治疗本病的两大法则,而辨该病之虚实多少,在阴在阳,病涉及何脏,是至关重要的。初病及年轻体壮者“以通为补”,久病及年老体弱者“以补为通”,寓通于补,以补为通,补则着重于阳气,通当从痰、从瘀着手,通补结合,痰瘀同治,标本兼顾。杨师用药温而不燥,活而不破,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以调和气血,畅达血脉,恢复脏腑功能,祛除病因,解除病痛。主要治疗方法有以下几种。

1.益气活血法 心主血脉,血瘀阻络,或夹寒凝,或夹痰浊,不通则痛,而发胸痹。本病多发于老年人,且久病伤及气血,故以本虚为主,临床以气虚血瘀证为多。气虚主要表现在元气亏虚和宗气不足。“气为血之帅”,气虚则无以温养血脉及推动血液在脉管内正常运行,致使瘀阻血脉。故而益气固本,活血通脉为主要治疗大法。然本病之治,最讲中庸之道,忌用大攻大补,益气与活血要恰到好处,以扶正而不助邪,攻邪而不伤正为原则。益气以人参、黄芪为主。人参,《本草纲目》谓之有补气宁神,益智养心作用,尚可通血脉。黄芪,可补诸虚不足,亦为补气之要药。参芪配伍,补气作用尤强。辅以川芎、当归、丹参、红花等活血化瘀之品,使得心气旺盛,心脉疏通,则痹痛可止。若血瘀明显,可血府逐瘀汤活血化瘀为主以治标,但因活血化瘀之剂久服易损伤正气,又因本病以虚为本,故待标证缓解后,再以益气以固本。若兼血虚,加养血活血药,如丹参、当归、熟地黄、芍药、鸡血藤;若兼痰浊闭阻,则以豁痰开结,加瓜蒌、薤白;若兼有热象,加牡丹皮、赤芍、黄连;若兼寒象,加肉桂、桂枝;若病久耗气伤阴,则气阴并补,以生脉散加减;气损及阳,则以红参易人参,与芪相伍,加强补气助阳之力。因本病存在“标实”之证,即痰浊瘀血阻塞心脉,故不论本病病程长久,病势缓急,活血药为必用药。

2.疏肝养肝法 “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气滞与血瘀常互为因果,同时并见,仅为程度轻重不同而已,故在活血药中加以行气药,寓行气于化瘀之中。杨师尤其注重肝气之疏通。明代薛己《薛氏医案》指出:“肝气通则心气和,肝气滞则心气乏。”肝为藏血之脏,性喜条达,能调节血量、血流及经脉之舒缩。若因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经脉舒缩障碍,心之络脉挛急而发胸痹心痛。临床因情志不遂而发病者亦多见,中医证属肝郁气滞,多用枳壳、川楝子、乌药、延胡索以疏肝理气止痛。围绝经期妇女常合并自主神经功能失调症,加益母草、郁金、香附、白芍以养血柔肝。或见肝阴亏虚,无以敛阳,肝阳上亢,甚至肝风内动者,当加天麻、钩藤、石决明。

3.健脾养心法 病之初期,常由心及脾,症见心胸部隐隐作痛,时发时止,心悸气短,失眠头晕,倦怠乏力,纳呆食少。脾胃失调,升降失司,浊气上逆,则阻于胸中而发心病;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营血亏虚,血少不运而致脉道滞涩不通发为胸痹。治疗上当注意预防,晚饭宜少,适量运动,减轻体重,以免损伤脾胃。若系湿浊为患,阻碍气机者选用党参、白术、茯苓、枳壳、厚朴;若见心神不宁,则选用枣仁、远志、珍珠母、磁石、夜交藤。

4.补肾固本法 肾之阴阳是五脏阴阳的根本,即“五脏之阴非此不能滋,五脏之阳非此不能发”,冠心病的发病与老年肾衰而心失温养濡润有密切关系。肾阳不足,不能鼓舞心阳,则心阳不振;或致阴寒内生,或致痰湿内生,均可发为心痛;肾阴亏虚,不能上济心阴;或阴虚火旺,灼津为痰,均可为心痛之因。而从临床表现上看,多数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都兼有肾虚症状,如常见短气乏力,头晕耳鸣,记忆力减退,腰膝酸软,小便频数,听力减退,女性绝经等;肾阳衰微者常见畏寒肢冷,精神倦怠,自汗,浮肿,舌淡体胖,脉沉迟细弱或结代;肾阴不足者,多伴五心烦热,口干盗汗,面红,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舌红少苔,脉细数或促。然肾为水火之脏,肾阳寓于肾阴之中,故当阴阳互补,不可偏颇,常用菟丝子、五味子等。菟丝子能补肾养肝,温脾助胃,但补而不峻,温而不燥,故入肾经,虚可以补,实可以利,寒可以温,热可以凉,湿可以燥,燥可以润。五味子五味皆备,而酸独胜,酸敛生津,保固元气,入肾有固精养髓之功,常合麦冬生津益血,配人参乃取生脉之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